糜烂性胃炎与浅表性胃炎在定义、病理、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及预后上有差异。糜烂性胃炎由应激、药物、酒精等致胃黏膜糜烂,症状有上腹疼痛、出血等,胃镜见糜烂灶,治疗需去除病因、药物护胃等,预后与病因是否去除相关;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慢性浅表炎症,多因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生活方式,症状为上腹隐痛等,胃镜见红白相间等,幽门螺杆菌感染需根除,预后多较好,复发与生活方式有关。
一、定义与病理表现
糜烂性胃炎:是胃黏膜发生糜烂性改变的一种胃部疾病,多由应激、药物、酒精等因素引起,胃黏膜可见多个糜烂灶。
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的疾病,主要是胃黏膜浅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病理改变相对较轻。
二、病因差异
糜烂性胃炎:
应激因素:严重创伤、大手术、颅内病变等应激状态下,机体处于应激反应,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供应和修复机制,导致胃黏膜糜烂,多见于危重患者。
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会抑制环氧合酶,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屏障,易引发胃黏膜糜烂,不同年龄、性别服用此类药物后发生糜烂性胃炎的风险不同,有基础胃部疾病史者更易发病。
酒精因素:过量饮酒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长期大量饮酒者患糜烂性胃炎的几率显著升高。
浅表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常见的致病菌,它可通过其产生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各年龄、性别人群均可感染,感染后若不及时清除,易引发浅表性胃炎,有家族聚集性。
不良生活方式:长期饮食不规律、喜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长期精神紧张等,会影响胃的正常蠕动和分泌功能,导致胃黏膜慢性炎症,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发病风险不同,长期精神紧张者更易受影响。
三、症状表现
糜烂性胃炎:
上腹部症状:可出现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剧痛等,部分患者有上腹部不适、饱胀感,病情较重时可出现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表现,出血量大时可导致头晕、乏力、心慌等贫血症状,不同年龄患者症状表现可能有差异,老年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
其他症状:严重应激导致的糜烂性胃炎可能伴有原发病的相关表现,如创伤患者可能伴有创伤部位的疼痛等。
浅表性胃炎:
上腹部症状:多数患者有上腹部隐痛、胀痛,疼痛无明显规律性,部分患者有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症状相对较轻,部分患者可无明显自觉症状,在体检时发现,不同性别患者症状差异不大,但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可能症状稍有变化。
四、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
糜烂性胃炎:胃镜下可见胃黏膜有单发或多发的糜烂灶,病灶表面可有渗出物或出血点,能直接观察到胃黏膜的糜烂情况,是诊断糜烂性胃炎的重要依据。
浅表性胃炎: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呈红白相间,以红相为主,或有散在的点片状红斑,黏膜表面光滑,黏液分泌正常或增多,通过胃镜观察胃黏膜的色泽、形态等可初步诊断浅表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检测:
糜烂性胃炎:若考虑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可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如尿素酶试验、呼气试验等,有助于明确病因,指导治疗,不同年龄患者检测方法选择有一定考虑,儿童多采用无创的呼气试验。
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检测尤为重要,因为多数浅表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检测方法同糜烂性胃炎,对于有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常规检测。
五、治疗原则
糜烂性胃炎:
去除病因:停用相关损伤胃黏膜的药物,积极治疗应激状态等原发病,对于酒精引起的应戒酒,不同年龄患者去除病因的措施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儿童要避免接触可能损伤胃黏膜的物质。
药物治疗: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促进胃黏膜修复,对于有出血等并发症时可能需要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选择要考虑患者年龄、肝肾功能等,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用药需谨慎。
浅表性胃炎:
针对病因治疗: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需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常用三联或四联疗法,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需遵循儿科安全原则,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
对症治疗:对于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可使用促进胃肠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等),根据患者年龄调整药物,儿童使用多潘立酮需注意剂量和禁忌。
六、预后情况
糜烂性胃炎:
若能及时去除病因,规范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糜烂灶可愈合,一般不会遗留严重后遗症,但若病因持续存在,如长期大量饮酒、持续服用损伤胃黏膜药物等,可能反复发作,甚至发展为更严重的胃部疾病,不同年龄患者预后有差异,老年患者恢复相对较慢,且易受其他基础疾病影响。
浅表性胃炎:
大多数患者经过积极治疗,预后较好,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浅表性胃炎经根除治疗后,病情可得到有效控制,部分患者可能复发,但通过规范治疗仍可改善症状,生活方式调整良好的患者复发几率较低,不同性别患者预后差异不大,但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需注意维持健康生活方式以促进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