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肌腱断裂后需经急性期处理、手术修复及术后康复治疗,急性期妥善固定,开放性断裂需清创;手术依情况选时机和方式;术后分早期、中期、后期康复,各期有不同措施;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及有基础疾病者有各自注意事项,需系统康复以最大程度恢复手指功能。
一、急性期处理
手指肌腱断裂后,急性期应首先进行妥善固定,避免断裂肌腱进一步移位加重损伤。通常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受伤手指于肌腱松弛位,固定时间一般为3-4周,固定期间要密切观察手指血液循环及感觉情况,若出现手指明显肿胀、疼痛加剧、皮肤发白或发紫等情况,需及时就医调整固定装置。对于开放性肌腱断裂,应尽快进行清创缝合术,清除伤口内的异物、坏死组织等,为肌腱修复创造良好条件,清创后要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二、手术修复
1.手术时机:一般来说,新鲜的闭合性肌腱断裂应在受伤后1-3周内进行手术修复,此时局部炎症反应较轻,组织水肿不严重,有利于肌腱的缝合及愈合;对于开放性肌腱断裂,应争取在伤后6-8小时内进行一期修复,若伤口污染严重或受伤时间超过8-12小时,可先进行清创缝合,待伤口二期愈合后再行肌腱修复。
2.手术方式:根据肌腱断裂的部位和程度选择合适的缝合方式,常用的有间断缝合、连续缝合等。例如,对于屈指肌腱断裂,多采用Kessler缝合等方法,这种缝合方式具有良好的抗张强度,能保证肌腱断端的对合良好。
三、术后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术后1-2周)
制动与消肿:术后继续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将手指固定在适宜的位置,同时可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可进行手指的被动活动,由医护人员或家属帮助进行手指的轻微屈伸活动,活动范围不宜过大,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宜,每天可进行3-4次,每次5-10分钟,主要目的是防止肌腱粘连和关节僵硬。
药物辅助: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使用消肿药物,如迈之灵等,以减轻局部肿胀,但需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有肝肾功能不全等情况的患者要谨慎使用。
2.中期康复(术后2-6周)
逐渐增加活动度:拆除外固定装置后,开始进行主动和被动相结合的康复训练。主动活动是患者自己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从较小的范围开始,逐渐增加活动幅度;被动活动则由他人帮助进行,进一步扩大手指的活动范围。同时可配合物理治疗,如红外线照射、超声波治疗等,促进肌腱愈合和局部血液循环,红外线照射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照射15-20分钟,每天1-2次;超声波治疗频率一般为800-1000kHz,每次治疗5-10分钟,每周2-3次。
力量训练:可开始进行简单的力量训练,如使用弹力带进行手指的抗阻屈伸训练,弹力带的阻力可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2-3次,以增强手指的肌肉力量,为后期恢复正常功能打下基础。
3.后期康复(术后6周以上)
全面恢复活动度和力量:进一步加大手指的主动活动范围,进行精细动作训练,如用手指捡拾小珠子、捏握不同大小的物体等,以恢复手指的灵活性。同时加强力量训练,可进行抓握哑铃等训练,哑铃的重量可从1-2kg开始,逐渐增加到3-5kg,每次训练15-20分钟,每天2-3次。还可结合作业治疗,如进行书写、绘画等活动,促进手指功能的全面恢复。
四、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手指肌腱断裂后康复过程中需特别注意家长的配合。儿童好动,家长要严格监督儿童遵守康复治疗方案,避免过早拆除固定装置或过度活动。儿童的肌腱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康复训练要更加轻柔、循序渐进,防止因训练不当导致肌腱再断裂或影响手指正常发育。同时,要注意儿童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安抚,使其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骨质疏松、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在康复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对于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康复训练要避免剧烈活动,防止骨折等并发症;对于糖尿病患者,要注意保持血糖稳定,因为高血糖不利于伤口愈合和肌腱修复。老年患者的恢复速度相对较慢,康复训练要耐心坚持,定期复查,根据恢复情况调整康复方案。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可能更关注手指外观及术后对手指功能对手部美观的影响,在康复过程中要加强心理疏导,让患者了解康复的重要性和预期效果。同时,在选择康复训练器具和方法时,可考虑女性患者的手部特点,选择相对轻便、舒适的器具,提高康复训练的依从性。
4.有基础疾病患者:如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剧烈的康复活动导致心率过快、血压升高等情况,康复训练要在医护人员的密切监测下进行,活动强度和时间要根据患者的心血管功能适当调整;对于有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在康复训练时要注意关节的保护,避免过度活动加重关节炎症。
总之,手指肌腱断裂后的恢复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经过急性期处理、手术修复以及术后科学规范的康复治疗,同时要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注意事项,以最大程度促进手指功能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