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炎是脑实质受病原体侵袭致炎症病变,病情轻重不一,有一般和神经系统等临床表现,可通过脑脊液、影像学、病原学检查诊断,治疗分对症支持和病因治疗,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时机、自身状况相关,轻症预后好,重症病死率高且易留后遗症,早期及时治疗及自身状况佳者预后相对好。
一、脑炎的定义
脑炎是指脑实质受病原体侵袭导致的炎症性病变。引起脑炎的病原体有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不同病原体引发的脑炎在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上有所差异,但都主要是病原体感染脑实质后,引发炎症反应,影响脑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二、脑炎的严重程度
1.病情轻重不一
轻症脑炎:部分由病毒引起的轻度脑炎,如一些肠道病毒引发的轻型脑炎,患者可能仅有轻度发热、头痛、乏力等表现,经过及时治疗,多数可以完全恢复,一般不会留下明显后遗症。这类情况在儿童中也可能出现,若儿童感染肠道病毒后及时就医,通过合理的对症支持治疗,病情可较快控制。
重症脑炎:某些脑炎病情较为严重,例如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病情进展迅速,可出现高热、频繁抽搐、意识障碍(如昏迷)等,若不及时治疗,病死率较高,即使存活也可能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减退、癫痫、肢体瘫痪等。在老年人中,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脑炎后更易发展为重症,预后相对较差。而新生儿患脑炎时,病情往往也较为凶险,因为新生儿的血-脑屏障发育尚不完善,病原体更容易侵袭脑实质,且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对炎症的耐受能力较差,容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三、脑炎的常见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发热是脑炎常见的症状之一,体温可高达38℃以上,不同病原体引起的脑炎发热特点可能略有不同。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脑炎发热往往较为急骤且体温较高;病毒感染引起的脑炎发热程度和持续时间则因病毒种类而异。
头痛也是常见表现,头痛程度可轻可重,部分患者头痛较为剧烈,可能与颅内压升高有关。
患者还可能出现乏力、精神萎靡等全身不适症状。
2.神经系统症状
抽搐:部分脑炎患者会出现抽搐发作,可表现为局部肢体抽搐,也可出现全身性抽搐。例如,在一些病毒性脑炎中,尤其是儿童患者,抽搐可能是较为突出的神经系统表现之一。
意识障碍:随着病情进展,重症脑炎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昏迷等。意识障碍的程度反映了脑实质受损的严重程度,昏迷是病情严重的标志之一。
脑膜刺激征:部分脑炎患者可出现脑膜刺激征,表现为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等,这是由于炎症刺激脑膜引起的。
四、脑炎的诊断方法
1.脑脊液检查
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是重要的诊断手段。通过检查脑脊液的压力、细胞数、蛋白含量、糖和氯化物水平等,可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脑炎以及脑炎的类型。例如,病毒性脑炎患者的脑脊液细胞数可能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细菌感染引起的脑炎脑脊液细胞数显著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升高,糖和氯化物降低等。
2.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或MRI检查有助于发现脑实质的病变情况。例如,磁共振成像(MRI)对脑实质病变的显示较为敏感,能发现脑炎引起的脑实质水肿、病灶等情况,帮助医生了解病变的部位和范围。
3.病原学检查
通过对脑脊液、血液等标本进行病原体检测,如病毒核酸检测、细菌培养等,以明确引起脑炎的病原体。例如,通过PCR技术检测脑脊液中的单纯疱疹病毒核酸,可帮助确诊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五、脑炎的治疗原则
1.对症支持治疗
对于发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或药物降温等方法控制体温。对于颅内压升高的患者,可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降低颅内压,缓解头痛等症状。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证患者的营养供应,对于昏迷患者可通过鼻饲等方式补充营养。
2.病因治疗
针对不同病原体进行相应治疗。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脑炎,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脑炎,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对于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脑炎,则分别采用抗真菌、抗寄生虫等相应的治疗措施。
六、脑炎的预后情况
1.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轻症脑炎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预后较好,多数可以完全恢复正常,神经系统功能不受影响。而重症脑炎患者预后相对较差,病死率较高,即使存活也往往会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前面提到的智力减退、癫痫、肢体瘫痪等。
2.与治疗时机有关
治疗时机越早,预后相对越好。如果能够在脑炎早期就明确诊断并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能够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减少脑实质的损伤,从而改善预后。例如,对于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早期使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治疗,可显著降低病死率和后遗症的发生风险。
3.与患者自身状况有关
患者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也会影响预后。儿童患者如果免疫功能正常,且病情发现及时,预后相对较好;而老年人或本身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免疫缺陷等)的患者,发生脑炎后预后往往较差。例如,老年患者感染脑炎后,由于机体恢复能力较弱,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预后不如年轻健康的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