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晚上外阴瘙痒有多种常见原因及对应处理,局部皮肤不洁要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阴道炎中滴虫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细菌性阴道病各有其因和处理方式;过敏反应需脱离过敏原并抗过敏;外阴营养不良可局部用药、物理或手术治疗。妊娠期女性出现瘙痒不能自行用药,要就医;糖尿病女性要控血糖并抗感染。饮食要清淡,作息要规律。瘙痒持续不缓解需及时就医。
一、常见原因及对应处理
(一)局部皮肤不洁
原因:女性晚上外阴瘙痒可能是由于不注意外阴局部清洁,经血、阴道分泌物、尿液、粪便等刺激外阴皮肤所致。例如,月经期间没有及时更换卫生巾,或者每天不清洗外阴等情况都可能引发。
处理: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清洗时要从前向后洗,避免将肛门处的细菌带到阴道。选择透气性好、棉质的内裤,并勤换内裤,月经期间要及时更换卫生巾。
(二)阴道炎
原因
滴虫性阴道炎:由阴道毛滴虫引起,可通过性接触传播,也可经公共浴池、浴盆、游泳池、坐便器、衣物等间接传播。阴道毛滴虫适宜在温度25-40℃、pH5.2-6.6的潮湿环境中生长,月经前后阴道pH改变,隐藏在腺体及阴道皱襞中的滴虫常得以繁殖,引起炎症发作,出现外阴瘙痒、白带增多且呈稀薄脓性、泡沫状、有臭味等症状。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主要由假丝酵母菌引起,属于机会致病菌,常见诱因有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妊娠、糖尿病、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接受大量雌激素治疗等。假丝酵母菌在酸性环境下容易生长,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阴道pH多在4.0-4.7。主要症状为外阴瘙痒、灼痛,白带呈白色稠厚呈凝乳或豆腐渣样。
细菌性阴道病:是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所致的一种混合感染,阴道内乳杆菌减少,加德纳菌及厌氧菌等增加。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有鱼腥臭味,尤其性交后加重,可伴有轻度外阴瘙痒或灼热感。
处理
滴虫性阴道炎:可选用甲硝唑等药物治疗,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性伴侣也需同时治疗,治疗期间要避免性生活。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可局部或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制剂、咪康唑制剂等,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基础病。
细菌性阴道病:选用抗厌氧菌药物,如甲硝唑、克林霉素等。
(三)过敏反应
原因:使用不合格的卫生巾、卫生护垫,或者对避孕套、化纤内裤等过敏,接触过敏原后会引起外阴过敏反应,出现外阴瘙痒症状。
处理:首先要脱离过敏原,比如更换合格的卫生巾、卫生护垫,避免穿化纤内裤等。然后可使用抗过敏药物,如口服氯雷他定等缓解瘙痒症状,局部可以用清水清洗外阴,减少过敏原的残留。
(四)外阴营养不良
原因:外阴营养不良又称为外阴白色病变,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自身免疫、性激素缺乏或相关受体异常等因素有关。主要症状为外阴瘙痒,病变部位皮肤黏膜变白、变薄、干燥易皲裂等。
处理:可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药物控制瘙痒,也可采用物理治疗等方法,严重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有一定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在医生综合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妊娠期女性
原因:妊娠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阴道分泌物增多,且局部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阴道炎等疾病,从而引起外阴瘙痒。例如,妊娠期患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概率增加,主要是因为孕期雌激素水平升高,阴道上皮细胞内糖原含量增加,阴道pH值改变,有利于假丝酵母菌生长繁殖。
注意事项:妊娠期女性出现外阴瘙痒时,不能自行随意用药,因为一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造成影响。需要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如局部使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真菌药物等。同时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穿着宽松、棉质的内裤。
(二)糖尿病女性
原因:糖尿病女性由于血糖升高,阴道内糖原含量增加,pH值改变,有利于假丝酵母菌生长繁殖,容易发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从而出现外阴瘙痒症状。而且高血糖环境也有利于其他病菌生长,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注意事项:糖尿病女性出现外阴瘙痒时,首先要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这是治疗外阴瘙痒的基础。同时要注意外阴清洁,穿着透气的衣物,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感染等治疗,并且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调整降糖方案。
三、生活方式调整
(一)饮食方面
原因: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可能会加重外阴瘙痒症状。例如,辣椒、花椒等辛辣食物会刺激外阴皮肤,导致瘙痒加重。
调整:日常饮食要清淡,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菠菜、苹果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海鲜等易过敏食物,同时要注意多喝水,保持身体水分平衡,有助于维持阴道正常的酸碱环境。
(二)作息方面
原因: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各种妇科疾病,从而出现外阴瘙痒等症状。
调整: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尽量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提高身体免疫力,有助于预防和缓解外阴瘙痒。
总之,女性晚上出现外阴瘙痒时,要根据具体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果外阴瘙痒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