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深部微小动脉闭塞致脑组织缺血软化的特殊类型脑梗,发病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有关,有多种临床表现,可通过头颅CT、MRI诊断,预防需调整生活方式、控制基础疾病,治疗包括一般及药物治疗,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基本情况
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在高血压、动脉梗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其病变范围一般为2-20毫米,其中以2-4毫米者最为多见。
二、发病原因
1.高血压
年龄与性别因素:高血压是腔隙性脑梗塞最主要的易患因素,在中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尤其是男性略高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高血压对血管壁的损害更容易导致血管闭塞等病变。长期高血压会使脑内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进而引发腔隙性脑梗塞。例如,有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塞的风险比正常血压者高得多。
血压控制情况: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血压波动较大时,更容易导致脑深部微小动脉的血流不稳定,增加血管闭塞的几率。
2.动脉粥样硬化
生活方式影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高脂饮食会使血液中脂质成分升高,沉积在血管壁上,逐渐形成粥样斑块,导致动脉管腔狭窄,影响脑部血液供应。缺乏运动的人群往往更容易出现血脂异常、肥胖等问题,进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增加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风险。
病史因素:本身有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病史的人群,如冠心病等,发生腔隙性脑梗塞的风险也相对较高,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的血管病变。
三、临床表现
1.不同部位的表现
纯运动性轻偏瘫:常见,表现为一侧面部、上肢和下肢无力,不伴有感觉障碍、视野缺损等。例如,患者可能出现一侧手臂无力,拿东西不稳,或者下肢行走时拖曳等情况,这种情况可能是内囊后肢、脑桥基底部等部位的腔隙性梗塞引起。
纯感觉性卒中:表现为一侧身体的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等,可累及面部、上肢和下肢,但没有明显的运动功能障碍。病变多位于丘脑腹后核等部位。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病变对侧的轻偏瘫伴有共济失调,以步态不稳较为明显,上肢较轻。病变常位于脑桥基底部上1/3与下2/3交界处或内囊后肢。
2.发病特点
突然起病:多数患者往往是在安静状态下或睡眠中突然发病,症状在数秒或数分钟内达到高峰。例如,患者可能前一晚还没有明显不适,第二天早上起床时发现一侧肢体无力等症状。
症状相对较轻:一般来说,腔隙性脑梗塞的症状相对脑梗死的大面积病变要轻,患者可能没有严重的意识障碍等情况,但也有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在发病24-48小时后,可发现脑内小的低密度病灶,边界清楚,直径多在10-15毫米左右。但对于早期的腔隙性脑梗塞,尤其是发病6小时内的病灶,可能显示不清晰。
头颅MRI:对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敏感性高于CT,能够更早发现病变,尤其是在发病几小时内就可发现脑内的缺血病灶,对于腔隙性脑梗塞的早期诊断、病灶的定位等有重要价值。例如,在MRI的T2加权像和FLAIR序列上可清晰显示脑深部的微小梗死灶。
五、预防与治疗原则
1.预防方面
生活方式调整
年龄与性别相关:中老年人群无论男女都应注意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建议采用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每周至少坚持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控制基础疾病:有高血压的患者要严格控制血压,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等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更低的血压控制目标。有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患者,除了控制血压外,还需注意血脂的控制,必要时使用调脂药物,使血脂指标达到目标值。
2.治疗方面
一般治疗:对于有呼吸困难等情况的患者,要给予吸氧等支持治疗。同时,要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基本生命体征的稳定。
药物治疗: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使用改善脑循环等药物,但具体药物需由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用,例如可使用一些扩张血管、营养神经等药物,但不进行具体药物剂量等服用指导。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谨慎,密切监测各项指标,因为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药物代谢等方面与年轻人不同,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情况。同时,老年患者康复过程中要注意预防跌倒等意外情况,因为肢体无力等情况可能影响平衡能力。
2.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对血压等有一定影响,要更加关注血压等指标的变化,在用药等方面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考虑到激素变化对身体整体状况的影响,定期进行相关检查。
3.有基础病史患者:如本身有糖尿病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加重血管病变等情况,在饮食、运动以及药物治疗血糖方面都要更加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同时要注意预防低血糖等情况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