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分为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周围性面瘫由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致,常见病毒感染等,表现为患侧全脸表情肌瘫等,电生理有失神经支配等改变,预后及治疗依情况而异;中枢性面瘫因面神经核以上皮质延髓束受损致,常见脑血管病等,仅对侧眼裂以下瘫等,电生理多正常,预后与原发病相关,不同人群表现及护理有差异。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所导致的面瘫。多因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引起,常见病因有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感染)、受凉等。例如,贝尔面瘫是最常见的周围性面瘫类型,约70%的病例可能与病毒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导致面神经水肿有关。
中枢性面瘫:是由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的皮质延髓束受损所引起的面瘫。常见病因有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颅内肿瘤、脑外伤等。因为皮质延髓束支配面神经核的下部,而上部面神经核受双侧大脑皮层支配,所以中枢性面瘫一般仅表现为病变对侧眼裂以下的面部表情肌瘫痪。
二、临床表现差异
周围性面瘫
面部表情肌瘫痪症状:患侧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为贝尔现象;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气和吹口哨时漏气。
其他伴随症状:若病变在茎乳孔以外,可伴有同侧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等。例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可在耳廓、外耳道出现疱疹,同时伴有耳部疼痛等症状。
中枢性面瘫
面部表情肌瘫痪特点:仅表现为病变对侧眼裂以下的面部表情肌瘫痪,如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等,而额纹存在,能皱眉、蹙额。
其他伴随表现:常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表现,如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中枢性面瘫,可伴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言语障碍等。例如,脑梗死患者除了有面瘫症状外,还可能有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认知功能改变等。
三、定位诊断相关
周围性面瘫
面神经核病变:可出现同侧所有面部表情肌瘫痪,常伴有同侧外展神经麻痹等,常见于脑干病变,如脑干梗死、脑干肿瘤等。
面神经受损部位在面神经管内:除了有面部表情肌瘫痪外,根据受损具体部位不同还可有其他伴随症状,如膝状神经节病变时出现亨特综合征,表现为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
中枢性面瘫
皮质延髓束病变:病变位于大脑皮层运动区下部,如额叶下部病变,可出现对侧眼裂以下面瘫,常伴有病变对侧的肢体运动障碍等。例如,额叶梗死患者可能出现面瘫同时伴有上肢或下肢的运动无力等。
四、电生理检查差异
周围性面瘫
肌电图:患侧面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出现失神经支配电位,如纤颤电位、正锐波等,随意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减少或消失。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可发现面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尤其是在面神经管内受损时,病变部位近端和远端的传导速度差异明显。
中枢性面瘫
肌电图:一般患侧面部表情肌的肌电图表现为神经支配正常或仅有轻度的失神经改变,因为中枢性面瘫是面神经核以上病变,面神经本身未受损。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面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通常是正常的,因为面神经核及以下的结构未受累及。
五、预后及治疗原则差异
周围性面瘫
预后:多数周围性面瘫患者经及时治疗可恢复,贝尔面瘫患者约85%可在数周-数月内恢复,预后较差的情况可见于老年患者、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恢复时间可能较长,且可能遗留一定程度的面部表情肌功能障碍。
治疗原则:早期主要是减轻面神经水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减轻炎症水肿,使用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维生素B等),同时可配合物理治疗(如超短波、红外线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但应注意急性期避免强烈的针刺等刺激。
中枢性面瘫
预后:预后主要取决于原发病的病情严重程度,若原发病为较轻的脑血管疾病,经治疗后病情稳定,面瘫可能逐渐恢复;若原发病为严重的颅内肿瘤、大面积脑梗死等,预后相对较差,面瘫恢复情况也受原发病影响。
治疗原则:主要是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中枢性面瘫,需要针对脑梗死或脑出血进行相应治疗,包括改善脑循环、控制脑水肿等,面瘫本身一般随着原发病的治疗有所改善,但恢复相对周围性面瘫可能较慢,且需要在病情稳定后进行康复训练促进面部表情肌功能恢复。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面瘫发生及预后等方面可能有不同表现。例如,老年患者本身身体机能下降,周围性面瘫时恢复能力相对较弱,且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风险较高;女性和男性在面瘫发生的诱因上可能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理状态等可能有不同;有长期酗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周围性面瘫的发生风险可能增加,且影响面瘫的恢复;有脑血管疾病家族史或本身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中枢性面瘫的发生风险较高,且原发病的控制情况会显著影响中枢性面瘫的预后。在护理方面,对于周围性面瘫患者,要注意眼部护理,防止角膜溃疡等并发症,尤其是眼裂不能闭合的患者,可使用眼罩等保护眼睛;对于中枢性面瘫患者,要注意肢体的康复护理,预防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尤其是面瘫可能影响外貌导致患者出现焦虑等情绪,需要给予心理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