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灶和脑梗塞

来源:民福康

脑缺血灶是脑梗塞早期阶段表现,二者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疾病管理预防早期干预,不同阶段有相应治疗要点,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方面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会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如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概率增加,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内膜不光滑等,更易出现血管狭窄、堵塞等情况,从而增加脑缺血灶发展为脑梗塞的风险。例如,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率高,血管壁上易形成斑块,斑块脱落或血管痉挛等情况都可能导致局部脑血流减少,引发脑缺血灶,若不能及时改善,就可能发展为脑梗塞。

性别因素:在中老年人群中,男性患脑梗塞等脑血管疾病的风险相对略高于女性,但具体机制与性激素等因素有关,雌激素可能对血管有一定保护作用,女性在绝经前受此保护,绝经后这种保护作用减弱,发病风险趋近于男性。

生活方式:长期高盐、高脂、高糖饮食,会导致血脂异常、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等,进而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脑缺血灶及脑梗塞的发生风险。长期吸烟会使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影响脑部血液循环;酗酒会导致血压波动、心肌损害等,也不利于脑血管健康。缺乏运动的人身体代谢能力下降,容易出现肥胖、血脂异常等问题,同样增加脑血管疾病发生几率。

病史因素: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血压长期控制不佳会使血管承受过高压力,损伤血管内皮,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促使脑缺血灶出现并可能进展为脑梗塞;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促进血管病变,增加脑缺血灶发展为脑梗塞的可能性;有心脏病史,如心房颤动的患者,心脏内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到达脑部血管,就会堵塞血管引发脑梗塞,而心房颤动等心脏问题也可能先导致脑部局部血流减少出现脑缺血灶。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在脑梗塞发生早期,头颅CT可能在24-48小时后才逐渐显示出低密度的梗死灶,而脑缺血灶在CT上可能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低密度影,但早期可能不太明显;对于急性脑梗塞的诊断有一定价值,能初步区分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

头颅MRI:对脑缺血灶的检出比CT更敏感,在发病早期就能发现脑缺血灶,通过DWI(弥散加权成像)序列可以更早地检测到急性脑缺血改变,对于脑梗塞的早期诊断、与其他脑部病变的鉴别等有重要意义,能清晰显示脑内不同时期的缺血、梗死病灶情况。

预防与早期干预

生活方式调整:

健康饮食:对于各年龄段人群,都应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原则,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例如,每天盐的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减少动物脂肪、油炸食品等的摄取,多吃芹菜、苹果、燕麦等食物。

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量运动,如中老年人可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方式,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能帮助控制体重、降低血脂、稳定血压等,促进血液循环。

戒烟限酒:吸烟者应尽早戒烟,饮酒者要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疾病管理:

高血压患者:要严格控制血压,遵循医嘱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同时定期监测血压变化。

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手段,使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如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10.0mmol/L以下等,定期监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

心脏病患者:如心房颤动患者,需根据病情遵医嘱服用抗凝药物等进行治疗,定期复查心脏相关指标,评估血栓形成风险等,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降低脑缺血灶发展为脑梗塞的风险。

治疗相关要点(仅涉及疾病相关治疗方向,不涉及具体用药剂量等指导)

脑缺血灶阶段:主要是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可通过使用改善脑循环的药物等手段(具体药物需遵医嘱),同时针对基础病因进行治疗,如控制高血压、高血糖等,防止脑缺血灶进一步发展为脑梗塞。

脑梗塞阶段:治疗原则是尽快恢复脑血流,挽救缺血半暗带,减少脑组织坏死。超早期(发病4.5小时内符合溶栓指征的)可考虑溶栓治疗;不符合溶栓的可采用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神经保护等药物治疗,对于大面积脑梗塞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脑缺血灶及脑梗塞相对较少见,多与先天性血管畸形、感染等特殊病因有关。在护理方面要特别注意观察儿童的神经系统症状,如运动、智力、语言等方面的变化,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就医。治疗上要谨慎选择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能解决的问题,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神经系统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同时,康复护理要循序渐进,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因为老年人可能因疾病导致行动不便等出现抑郁等情绪,家人要给予更多陪伴和心理支持,帮助其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出现脑缺血灶或脑梗塞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生处理较为复杂。要充分考虑胎儿的安全,治疗方案的选择需权衡对胎儿和孕妇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手段,密切监测母婴情况。

阅读全文
了解疾病
脑梗塞
脑梗塞一般指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脑部血液循环障碍,主要是由缺血、缺氧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

半卵圆中心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灶是怎么回事?
杨军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这主要是由于小脑动脉硬化,阻塞,导致供血区域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液化。建议用软坚散结的药物,疏通小血管,建立侧支循环,营养脑组织,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平时注意作息,饮食清淡,多喝水,防止情绪激动。
脑梗塞引起脑出血会死亡吗?
杨军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脑梗塞如果造成了脑出血,这种情况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如果脑出血大于30毫升,并且表现出了脑疝,意识障碍,昏迷等等一些情况,这样是容易造成死亡。而如果仅仅表现出了脑出血十毫升左右,这样积极治疗还是可以挽救病人的生命,但是也会遗留一定的后遗症。
半卵圆中心腔隙性脑梗塞怎能治疗?
杨军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大脑半卵圆中心表现出腔隙性脑梗塞的时候,临床上主要是由于平时表现出的一些急性的疾病,表现出梗塞的时候,临床还要看偏瘫的严重程度,如果表现出严重的后遗症的时候,临床可以经过用药或者积极的康复锻炼,是可以完全恢复到正常的范围之内,脑梗塞在发病早期的时候一定要及早的用药进行治疗。
大面积脑梗塞严重吗?
杨军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大面积脑梗塞是非常严重的。因为大面积脑梗塞会影响到大脑半球,甚至大脑前后动脉的区域,因此发展会比较急,甚至还会发生脑疝等的情况。因此建议病人如果检查出来是大面积脑梗塞的话,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溶血栓治疗。同时也要对病人本身进行一下监测,看是否有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等病史,如果之前有的话也是需要格外注意的。
消栓通络片可以用来治疗脑梗塞吗?
杨军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消栓通络片是可以用来治疗脑梗塞的,但是脑梗塞的病人最好是使用药物综合治疗,可以使用一些抗凝和营养神经、清除自由基的药物来进行治疗。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多休息,同时要严格的控制好血压。
脑梗塞流口水是正常的吗?
杨军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患有脑梗塞表现出流口水的情况属于正常现象,主要是因为面部神经不受自主控制造成的,建议及时治疗,可以使用口服药物的方式进行治疗,或是静脉输液的方式进行治疗,平时要注意休息,防止劳累。
突发脑缺血的症状?
杨军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突发性脑缺血一般是供应脑部的血管表现出了一过性供血不足的情况。突发脑缺血的时候,一般病人会有头晕,视物模糊,或者有恶心,呕吐,或者表现出单侧肢体无法活动的情况。有些人还会表现出突然失明,耳聋等情况。
脑梗塞治疗原则?
杨军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脑梗塞的治疗原则为调节脑循环,预防脑水肿,治疗并发症。可以经过适当的活动来调节脑循环,意识模糊的病人需卧床休息,加强护理。经过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帮助侧支循环建立,因此达到缩小梗塞面积的目的。
多发腔隙性脑梗塞需不需要治疗?
杨军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患有多发腔隙性脑梗时是需要治疗的,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对症治疗,不要耽误病情,主要是由于脑部毛细血管堵塞造成的神经功能异常,没有生命危险的。平时要注意饮食,防止吃油腻食物。能吃一些疏通血管的药物缓解症状。
脑梗塞患者可以喝酒吗?
杨军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脑梗塞病人不可以喝白酒和啤酒,但是可以少喝一点红酒。红酒当中含有能够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成分,能够软化血管,对于预防和改善脑梗塞的病情有帮助。但是白酒和啤酒会使血管表现出明显的扩张现象,对于血糖、血脂以及血压的影响都非常大,也会使脑梗塞的情加重,因此不可以喝白酒和啤酒。
脑梗塞的后遗症有哪些?
赵晓东 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三甲
脑梗塞主要会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后遗症:第一、肢体运动功能的后遗症,也就是出现不可恢复的偏瘫或者是偏侧肢体的无力、行走不稳、站立不稳等症状。第二、感觉系统方面的症状,患者出现持续的偏身的感觉障碍,持续的偏身、面部的感觉减退、麻木或者疼痛。第三、语言功能受损的表现,患者出现持续的语言表达的障碍,想说说不清或者不能听懂别人的话,也不能正确表达自
脑梗塞患者要长期吃药吗
刘佳 主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三甲
脑梗塞患者需要长期吃药,因为脑梗塞的患者最长期的治疗就是二级预防,所谓二级预防就是已经发生过脑梗的患者通过药物长期使用来避免今后再次脑梗的复发。二级预防的方案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为代表的这类药物以及他汀类的治疗。他汀类治疗作用有两个,一个是降低血脂,维持血脂在合理范围;另一个就是对抗血管动脉硬化,防止血管进一步的变细,同时起到稳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该怎么治疗
王默力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三甲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能会该怎么治疗?既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一个一过性缺血,没有症状了,症状恢复了,还需要不需要治疗?研究已经证实了,虽然症状完全恢复了,但是脑血流量以及脑细胞功能并没有完全恢复,甚至于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但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所出现这种脑血流没有恢复以及脑细胞功能没有恢复,还有认知障碍的没有恢复都是可以治疗,所以说虽然症状恢复
如何改善大脑缺血缺氧
郝敬波 副主任医师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三甲
若想改善大脑缺血、缺氧现象,可选择口服活血化瘀、改善循环的药物,如贝前列素钠、血塞通滴丸、脑安胶囊、银杏叶片等,能够有效地促进大脑的血液循环,改善患者的缺血缺氧的症状。对于大脑缺血、缺氧患者,还可进行吸氧或者高氧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对于因睡眠呼吸暂停、肺部感染、慢阻肺导致的缺氧症状,可使用呼吸机进行治疗。
脑梗塞后遗症的表现
卫建华 副主任医师
淮安市中医院 三甲
脑梗塞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一部分人群会出现明显的并发症,主要临床表现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认知功能障碍,就是反应迟缓、计算力下降、定向力下降,并且熟悉的人不认识了,熟悉的路也找不到了。第二、言语、吞咽功能障碍啊,就是出现表达不清、理解障碍、口水呛咳。第三、运动功能障碍,比如步态不稳、步态异常、行走姿势异常或者是手部精细功能丧失。第四、还有
脑梗塞后遗症治疗
卫建华 副主任医师
淮安市中医院 三甲
一般来说,脑梗塞会遗留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后遗症状,需要根据不同症状、不同时期,采取针对性的康复治疗。如果发病后出现言语、吞咽以及运动功能障碍,可以前往医院在专门治疗师指导下做相应的言语训练、吞咽训练、理疗以及运动功能训练,从而改善相关症状。另外,部分患者在医院结束治疗以后,可以在家庭或者社区做康复治疗。比如在小区里面借助相关设备做一些步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