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病变影响面神经传导通路致面瘫。不同类型脑血管病致面瘫有特点,通过临床症状观察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分针对脑血管病和面瘫康复,特殊人群有不同需注意事项,如老年、儿童、女性患者及有基础疾病者均需相应关注与处理。
一、脑血管病患者出现面瘫的机制
脑血管病主要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当脑血管发生病变影响到面神经相关的神经传导通路时就会出现面瘫。例如,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堵塞,导致面神经所依赖的神经供血区域缺血缺氧,神经功能受损;出血性脑卒中是因为脑血管破裂出血,血肿压迫周围神经组织,包括面神经相关的神经结构,从而引起面神经支配的面部肌肉运动障碍,出现面瘫表现。
二、不同类型脑血管病导致面瘫的特点
(一)缺血性脑卒中相关面瘫
1.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多发生于中老年人,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易患病。面部神经受累时,面瘫表现可为单侧面部肌肉瘫痪,如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等,且常伴有缺血性脑卒中的其他表现,如肢体偏瘫、言语不利等,其面瘫的发生是因为脑部大血管或小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影响面神经核及以上通路的血液供应。
2.心源性脑栓塞:常见于有心脏疾病史的患者,如心房颤动、风湿性心脏病等。栓子随血流进入脑血管,堵塞供应面神经相关区域的血管,引起面瘫,通常起病较急,面瘫症状在短时间内达到高峰,同时可能伴有心脏方面的异常表现,如心悸等。
(二)出血性脑卒中相关面瘫
1.高血压性脑出血: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当脑出血发生在脑干等靠近面神经通路的部位时,容易出现面瘫,血肿直接压迫面神经或其传导纤维,导致面瘫,常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等症状,面瘫的严重程度与脑出血的部位和血肿大小密切相关,血肿越大,对神经的压迫越重,面瘫可能越明显。
三、面瘫的评估与诊断
(一)临床症状观察
医生会详细观察患者面部肌肉的运动情况,包括眼裂闭合情况、口角是否对称、能否皱眉、鼓腮等动作是否正常。例如,眼裂不能闭合提示面神经支配眼轮匝肌的功能受损,口角下垂提示面神经支配口轮匝肌的功能异常。
(二)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对于出血性脑卒中导致的面瘫,头颅CT可快速明确脑出血的部位、大小等情况,有助于诊断。
2.头颅MRI: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尤其是早期较小的梗死灶,头颅MRI较CT更敏感,能更早发现脑部的缺血病变,对于判断面神经相关神经通路的病变情况有重要价值。
四、面瘫的治疗与康复
(一)针对脑血管病的治疗
1.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可根据病情选择溶栓治疗(如符合溶栓指征)、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改善脑循环治疗等。这些治疗措施旨在恢复脑部的血液供应,减轻神经损伤,为面瘫的恢复创造条件。
2.出血性脑卒中:根据出血量等情况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包括降低颅内压(如使用甘露醇等)、控制血压等;手术治疗如血肿清除术等,以减轻血肿对神经的压迫。
(二)面瘫的康复治疗
1.物理治疗:早期可采用超短波、红外线等物理因子治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恢复期可进行面部肌肉的按摩,由专业人员或患者自己轻轻按摩面部肌肉,从患侧面部的额部开始,逐渐按摩至眼周、面颊、口角等部位,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有助于促进面部肌肉的运动功能恢复。
2.面部肌肉训练:指导患者进行面部肌肉的主动训练,如皱眉训练,患者尽量用力皱眉,每次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鼓腮训练,患者用力鼓腮,使气体充满口腔,然后慢慢呼出,反复进行。这些训练需要患者长期坚持,一般每天进行3-4组,每组10-15次。
五、特殊人群需注意的事项
(一)老年患者
老年脑血管病患者本身身体机能较差,恢复能力相对较弱。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如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因为脑血管病的治疗药物可能对这些脏器有一定影响。同时,在面瘫康复训练时,要根据患者的体力和耐受程度调整训练强度,避免过度训练导致患者疲劳,影响康复效果。
(二)儿童脑血管病患者
儿童脑血管病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面瘫的处理需更加谨慎。在治疗脑血管病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对儿童脏器功能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对于面瘫的康复治疗,儿童可能配合度较低,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更有耐心地引导和辅助训练,例如用游戏化的方式让儿童参与面部肌肉训练,提高其积极性。
(三)女性患者
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更关注容貌恢复情况,心理因素对康复的影响较大。医护人员要注重对女性患者的心理疏导,告知其面瘫经过积极治疗和康复大多可以获得较好的恢复效果,减轻其心理压力,有利于康复。同时,在药物选择等方面,要考虑女性的特殊生理情况,如月经周期等对药物代谢的影响,但具体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脑血管病治疗的原则。
(四)有基础疾病患者
对于本身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脑血管病伴面瘫患者,在治疗中要严格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左右(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使其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左右,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等,良好的基础疾病控制有助于脑血管病的恢复和面瘫的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