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与脑血栓在定义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技术、治疗策略、特殊人群管理及预后评估方面均存在差异。脑梗死是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核心为脑动脉闭塞,分型多样,症状依梗死部位而异,CT/MRI诊断,急性期溶栓或血管内治疗,二级预防依病因分型;脑血栓是脑动脉血栓形成致血管闭塞,属脑梗死亚型,渐进性起病,高分辨率MRI/TCD辅助诊断,急性期强化抗血小板治疗,二级预防控制血压血糖等;特殊人群管理需考虑年龄、糖尿病、妊娠、肾功能;预后评估脑梗死用mRS评分,脑血栓用血管再通率,年龄、NIHSS评分、早期康复介入影响共同预后。
一、定义与病理机制区别
1.脑梗死: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供应中断导致缺血、缺氧性坏死,核心机制为脑动脉闭塞引发脑组织不可逆损伤。根据TOAST分型,病因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占40%~60%)、心源性栓塞型(20%~30%)、小动脉闭塞型(15%~25%)及其他特殊类型。其病理过程涉及血栓形成、动脉-动脉栓塞或低灌注三方面,常伴随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及凝血级联反应激活。
2.脑血栓:特指脑动脉管腔内血栓形成导致的血管闭塞,属于脑梗死的一种亚型(占脑梗死病例的50%~70%)。其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及纤维蛋白沉积直接相关,多见于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等大血管。病理特征为血管壁脂质沉积、平滑肌细胞增殖及管腔狭窄,血栓形成后可能继发远端栓塞。
二、临床表现差异
1.脑梗死:症状呈现多样性,取决于梗死部位及范围。典型表现包括:
1.1.前循环梗死:对侧肢体偏瘫(上肢重于下肢)、面舌瘫、偏身感觉障碍,优势半球病变可出现失语、失用、失认。
1.2.后循环梗死:眩晕、眼球运动障碍、交叉性瘫痪(如一侧脑神经麻痹伴对侧肢体无力)、共济失调,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四肢瘫。
1.3.腔隙性梗死: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等局限症状。
2.脑血栓:起病形式以渐进性加重为主(占60%~70%),多在睡眠或安静状态下发病。早期可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症状,如一过性黑矇、肢体麻木、言语不清,24~48小时内症状逐步达高峰。特定血管病变表现包括:
2.1.颈内动脉血栓:对侧同向性偏盲、双眼向病灶侧凝视麻痹。
2.2.大脑中动脉主干血栓:三偏症状(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伴优势半球语言障碍。
2.3.椎-基底动脉血栓:吞咽困难、构音障碍、交叉性感觉障碍。
三、诊断技术对比
1.影像学检查:
1.1.脑梗死:CT平扫在发病24小时内可能显示正常,48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MRI的DWI序列可在发病30分钟内显示高信号病灶,敏感度达90%以上。血管成像(MRA/CTA)可评估血管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
1.2.脑血栓:高分辨率MRI血管壁成像(HR-VWI)可清晰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脂质核心、纤维帽厚度),对不稳定斑块诊断特异性达85%。经颅多普勒(TCD)可监测微栓子信号,辅助判断血栓形成活跃度。
2.实验室检查:
2.1.脑梗死:需检测凝血功能(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等危险因素。
2.2.脑血栓:重点筛查血脂谱(LDL-C>2.6mmol/L为高危)、糖化血红蛋白(>7%提示代谢异常)、抗磷脂抗体(阳性率约5%~10%)。
四、治疗策略差异
1.急性期处理:
1.1.脑梗死:符合静脉溶栓适应证(发病4.5小时内、NIHSS评分4~25分)者首选阿替普酶;不符合溶栓条件者可考虑血管内治疗(机械取栓术,适用于大血管闭塞且发病6~24小时内)。
1.2.脑血栓:除常规溶栓取栓外,需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持续21天),对颈动脉狭窄>70%者建议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或支架置入术。
2.二级预防:
2.1.脑梗死:根据病因分型制定方案,大动脉粥样硬化型需长期使用他汀类(LDL-C目标值<1.8mmol/L),心源性栓塞型需抗凝治疗(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
2.2.脑血栓:严格控制血压(<140/90mmHg)、血糖(空腹<7mmol/L),戒烟限酒(男性每日酒精摄入<25g,女性<15g),定期监测颈动脉超声(每6~12个月)。
五、特殊人群管理
1.老年人(>75岁):需评估肾功能(eGFR<30ml/min时禁用依诺肝素),溶栓剂量需根据体重调整(阿替普酶0.6mg/kg)。
2.糖尿病患者:溶栓前需监测血糖(>22.2mmol/L时禁用),抗血小板治疗期间注意胃肠道出血风险(年发生率约1%~2%)。
3.妊娠期女性:禁用华法林(致畸风险),抗凝首选低分子肝素(如达肝素钠),溶栓治疗仅限危及生命时使用。
4.肾功能不全者:CTA造影剂用量需根据eGFR调整(eGFR<30时减半),MRI增强剂(钆对比剂)可能诱发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
六、预后评估指标
1.脑梗死: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是主要预后指标,0~2分定义为良好预后,发病3个月时mRS≤2分者占比约40%~60%。
2.脑血栓:血管再通率(TICI分级2b~3级)与预后直接相关,机械取栓术后血管再通者90天良好预后率可达55%~70%。
3.共同影响因素:年龄每增加10岁,死亡风险上升1.8倍;入院时NIHSS评分>15分者死亡风险增加4倍;早期康复介入(发病72小时内)可使功能恢复率提高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