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X线、CT、MRI);治疗分非手术(无明显移位或不能耐受手术者,石膏等外固定并功能锻炼)和手术(明显移位者,切开复位内固定或关节镜辅助手术);康复分早期(术后1-6周,肌肉等长收缩等)、中期(术后6-12周,增加屈伸及部分负重)、后期(术后3个月以上,加强力量等训练);并发症防治包括感染(严格无菌操作,感染后相应处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活动等预防,血栓后相应处理)、创伤性关节炎(手术恢复解剖等预防,发生后药物或手术处理)。
一、诊断评估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受伤机制,如受伤时的体位、外力方向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受伤原因可能不同,儿童多因低能量创伤,如跌落等,成人可能因高能量创伤,如车祸等。同时了解受伤后的症状,包括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情况以及既往病史,如是否有骨质疏松等影响骨折愈合的疾病。
2.体格检查:检查胫骨平台区域的肿胀程度、压痛部位、是否有畸形、异常活动及骨擦感等,评估膝关节的稳定性,不同性别、年龄患者膝关节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有不同特点,例如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可能骨折相对不明显但疼痛较明显。
3.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初步筛查的重要手段,可明确骨折的大致类型,如单纯劈裂骨折、压缩骨折或粉碎骨折等,但对于一些细微的骨折或骨折线的三维情况显示不够清晰。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胫骨平台骨折的细节,包括骨折块的移位情况、关节面的塌陷程度等,有助于准确判断骨折类型,为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更精准的信息。
MRI检查:可同时评估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如韧带、半月板等是否合并损伤,对于判断病情的整体情况有重要意义。
二、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
适应证:对于无明显移位的胫骨平台骨折,如儿童青枝骨折或一些轻度的成人骨折,以及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儿童骨骼可塑性强,轻度移位的骨折可能通过非手术治疗恢复较好。
方法:包括石膏或支具外固定,固定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血运、感觉等情况,定期复查X线,了解骨折愈合及位置变化情况。固定期间鼓励患者进行肌肉收缩等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2.手术治疗
适应证:对于有明显移位的胫骨平台骨折,如关节面塌陷超过2-3mm、骨折块移位影响膝关节稳定性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手术时机选择可能略有不同,一般来说,成人尽快手术(通常在受伤后1-2周内)有利于骨折复位及早期功能恢复,儿童也应根据具体骨折情况及时评估手术必要性。
手术方式: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通过手术切开暴露骨折部位,将移位的骨折块复位后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固定,恢复胫骨平台的解剖结构和稳定性。对于复杂的粉碎性骨折可能需要结合植骨等操作。
关节镜辅助下手术:对于一些相对简单的胫骨平台骨折,可利用关节镜进行复位和内固定,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对手术医生技术要求较高。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术后1-6周)
术后早期主要进行膝关节周围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如股四头肌、腓肠肌的收缩放松练习,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可进行踝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不同年龄患者康复强度需适当调整,儿童康复时要注意避免过度活动影响骨骼发育,成人可根据耐受程度逐渐增加锻炼强度。
2.中期康复(术后6-12周)
逐步增加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度训练,可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被动或主动辅助的膝关节屈伸练习,借助CPM(持续被动活动仪)等设备辅助恢复关节活动范围。同时开始部分负重行走训练,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负重的重量,此阶段要注意观察患者行走时的步态及膝关节的反应。
3.后期康复(术后3个月以上)
进一步加强膝关节的力量训练,如进行靠墙静蹲、直腿抬高进阶等训练,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和肌肉力量。同时进行平衡和步态训练,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使患者能够逐步恢复正常的行走、上下楼梯等功能。不同性别患者在康复后期可能因自身身体条件差异,康复进度略有不同,例如女性可能在力量恢复上相对男性需要更多时间进行针对性训练。
四、并发症防治
1.感染
预防:手术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术后密切观察伤口情况,包括有无红肿、渗液等。对于开放性胫骨平台骨折,更要注意感染的预防,及时应用抗生素等。不同年龄患者对感染的抵抗力不同,儿童相对成人抵抗力较弱,需更加注意术后伤口护理。
处理:一旦发生感染,根据感染程度采取相应措施,轻度感染可加强换药、局部应用抗生素等,严重感染可能需要清创甚至拔除内固定等处理。
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鼓励患者早期进行下肢活动,如踝关节泵运动等,对于高危患者可使用气压治疗仪等物理预防措施,同时必要时可使用抗凝药物预防,但要注意药物使用的禁忌证及不同年龄患者的差异,儿童一般不首先考虑抗凝药物预防,以物理预防为主。
处理:如果怀疑有深静脉血栓形成,要进行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轻度血栓可采取抗凝等保守治疗,严重血栓可能需要介入等治疗措施。
3.创伤性关节炎
预防:手术中尽量恢复胫骨平台的解剖结构和关节面的平整,术后规范的康复治疗有助于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通过康复训练恢复膝关节的正常力线和关节活动度等,可降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风险。不同年龄患者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风险及表现可能不同,老年患者由于关节软骨退变等基础因素,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处理:对于已发生的创伤性关节炎,可采取药物治疗缓解疼痛,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严重时可能需要考虑关节置换等手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