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肩周炎疼痛可通过物理治疗、药物辅助、生活方式调整及中医理疗等方式。物理治疗包括热敷、按摩(专业和自我)、运动疗法(钟摆、爬墙运动);药物辅助用非甾体抗炎药,需注意不同人群用药差异;生活方式要调整姿势、避免肩部过度劳累;中医理疗有针灸(刺激穴位)和拔罐(改善血液循环),不同人群在理疗时需注意相关事项。
一、物理治疗缓解疼痛
(一)热敷
1.原理及方法: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从而减轻肩周炎的疼痛。可以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进行热敷,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热敷温度的选择需注意,一般成年人适宜的热敷温度在40-50℃,儿童皮肤较娇嫩,温度可适当降低至38-42℃,避免烫伤皮肤。
2.对不同生活方式人群的影响:对于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由于肩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热敷有助于缓解因肌肉疲劳导致的肩周炎疼痛;而对于经常进行体力劳动的人群,热敷可以减轻肩部肌肉的劳损引起的疼痛。有肩部外伤病史的人群在热敷时需注意观察肩部反应,若出现不适需及时停止。
(二)按摩
1.专业按摩:由专业的按摩师进行肩部按摩,可采用揉、按、捏、滚等手法。专业按摩能够放松肩部紧张的肌肉,改善肩部的血液循环。例如,揉法是用手掌或手指在肩部肌肉上进行轻柔的旋转揉动,每次揉动3-5分钟;按法是用手指或手掌按压肩部的穴位和肌肉,按压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不同年龄的人群对按摩力度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肩部肌肉发育尚未完全,按摩力度需轻柔;老年人肩部关节可能存在一定退变,按摩时更要注意力度适中。
2.自我按摩:患者也可进行自我按摩,如用健侧手揉按患侧肩部肌肉,从肩部前方开始,逐渐向肩部后方、外侧进行揉按,每次自我按摩时间可控制在10-15分钟。自我按摩对于有一定肩部解剖知识的人群较为适用,生活方式较为规律、有一定时间进行自我保健的人群可以选择自我按摩来缓解疼痛,但在按摩过程中要注意手法正确,避免过度用力造成肩部损伤。
(三)运动疗法
1.钟摆运动:弯腰使患侧肩部放松,患侧手臂自然下垂,像钟摆一样前后左右摆动,摆动幅度逐渐增大,每次进行10-15次,每天可进行3-4次。这种运动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但儿童在进行时需在成人监护下,避免摆动幅度过大导致肩部受伤;老年人进行钟摆运动时要注意动作缓慢,防止因平衡能力下降而摔倒。
2.爬墙运动:面对墙壁站立,患侧手指沿墙壁缓慢向上爬行,使上肢尽量高举,然后再缓慢向下回到原处,反复进行。爬墙运动有助于恢复肩部的外展功能,从而缓解疼痛。不同年龄人群的爬行高度可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儿童由于肩部发育尚未成熟,爬行高度不宜过高;老年人可根据肩部的耐受程度逐渐增加高度。
二、药物辅助缓解疼痛
(一)非甾体抗炎药
1.作用机制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的作用。例如布洛芬,它可以有效缓解肩周炎引起的疼痛和炎症。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一般成年人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但对于儿童,由于其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需非常谨慎,应避免自行用药,需在医生评估后,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老年人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要注意可能存在的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风险,需密切关注自身胃部不适等情况,若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三、生活方式调整缓解疼痛
(一)姿势调整
1.日常姿势: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弯腰驼背,防止肩部肌肉长期处于异常受力状态。无论是儿童在学习时,还是成年人在工作、生活中,都要注意保持肩部的自然放松,头部正直,肩部水平。对于儿童,家长要引导其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预防因姿势不良导致的肩周炎;老年人由于可能存在脊柱退变等情况,更要注意保持良好姿势,减少肩部疼痛的发生风险。
2.睡眠姿势:睡眠时选择合适的枕头,枕头高度以能保持颈椎的生理曲度为宜,一般成年人枕头高度在8-15厘米左右,儿童枕头高度相对较低,约3-6厘米。睡眠姿势以仰卧位或侧卧位为宜,避免长时间俯卧位,防止肩部受到压迫,加重肩周炎的疼痛。
(二)避免肩部过度劳累
1.工作方面:对于长期从事肩部劳动的人群,如打字员、画家等,要注意定时休息,每隔一段时间就活动一下肩部,做一些简单的肩部拉伸动作,避免肩部肌肉过度疲劳。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使用手臂进行书写等活动时,也要注意适当休息,防止肩部肌肉因长时间使用而劳损;老年人要避免过度进行重体力劳动,如过度提重物等,防止加重肩部负担导致疼痛加剧。
四、中医理疗缓解疼痛
(一)针灸
1.原理:针灸通过刺激肩部的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止痛、消炎、缓解肌肉痉挛的作用。例如,可以选择肩髃、肩髎、肩贞等肩部相关穴位进行针灸。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针灸对于大多数人群适用,但儿童进行针灸时需特别谨慎,要选择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操作,避免儿童因不配合而造成意外;老年人皮肤较为松弛,针灸时进针要注意手法,防止弯针等情况发生。在针灸后要注意肩部保暖,避免受凉。
(二)拔罐
1.方法及作用:拔罐可以通过负压吸引的作用,改善肩部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一般可选择在肩部的肌肉丰厚处进行拔罐,如肩前、肩后等部位。拔罐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0-15分钟即可。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皮肤娇嫩,一般不建议进行拔罐治疗;老年人皮肤弹性差,拔罐后要注意观察皮肤情况,防止出现水疱等不良反应。有出血倾向疾病的人群禁止拔罐,肩部有皮肤破损、感染等情况的人群也不宜拔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