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血栓形成等类型,发病机制主要是脑部血管阻塞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中老年人及有基础病史者高发;临床表现多样,脑梗塞可突然出现多种症状,大面积者可致意识障碍,脑血栓多在安静状态下缓慢起病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影像学上脑梗塞头部CT早期可能无异常,24小时后见低密度灶,MRI更敏感,脑血栓影像学特点与之相似但更能体现基础病因相关血管病变;治疗原则均为尽快恢复脑血供等,脑梗塞超早期可溶栓等,脑血栓需控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均需个体化治疗,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需准确鉴别诊断与合理治疗。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脑梗塞
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局部脑组织坏死的一组疾病的综合征。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各种原因导致脑部血管阻塞,使得相应供血区域的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发生坏死或软化。常见的原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等。例如,动脉粥样硬化会使血管内膜增厚、斑块形成,逐渐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当狭窄到一定程度或斑块脱落形成栓子堵塞血管时,就会引发脑梗塞。
从年龄角度看,中老年人是脑梗塞的高发人群,这与他们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动脉粥样硬化等发生率增加有关;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病史的人群,脑梗塞的发病风险也会显著升高,因为这些基础疾病会加速血管病变的进程。
脑血栓
脑血栓形成是脑梗塞的一种常见类型,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动脉壁病变的基础上,血管内膜形成血栓,导致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其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例如,长期高血压会使血管内皮受损,促进脂质沉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进而容易引发脑血栓。
同样,中老年人是高发人群,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高,且男性和女性在发病风险上可能因激素等因素略有差异,但总体来说,有相关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是重点关注人群。
二、临床表现
脑梗塞
症状表现多样,取决于梗死的部位和范围。一般来说,突然出现的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不清、口角歪斜、视物模糊、头痛、呕吐等较为常见。如果是大面积脑梗塞,可能会迅速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例如,发生在脑梗死关键部位如大脑中动脉主干的梗死,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严重的偏瘫、意识障碍等。不同年龄层的患者可能在症状表现上有所差异,老年人可能症状不典型,而中青年人相对症状可能更明显,但总体都符合脑缺血相关的表现。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可能在原有症状基础上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脑血栓
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如睡眠中或休息时。起病相对较缓慢,症状常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常见症状包括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言语不利等。例如,颈内动脉系统血栓形成可能出现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可能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症状。同样,不同年龄、性别及病史的患者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症状出现更早或更严重。
三、影像学检查特点
脑梗塞
头部CT检查在发病早期(24小时内)可能无明显异常,24小时后可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头部磁共振成像(MRI)对脑梗塞的诊断敏感性更高,发病后数小时内即可发现缺血灶,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例如,在超早期脑梗塞时,MRI的弥散加权成像(DWI)能更早地发现脑缺血区域的水分子运动变化,从而更早诊断脑梗塞。不同年龄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可能与脑组织结构等因素有关,但总体上能通过这些检查明确梗死的部位、范围等情况。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可能在影像学上更易发现血管病变相关的基础表现,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
脑血栓
头部CT早期可无明显异常,后期可见低密度梗死灶。MRI检查同样能发现相应部位的异常信号。由于脑血栓是脑梗塞的一种类型,其影像学特点与脑梗塞有相似之处,但在病因相关的血管病变显示上,可能更能体现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病因导致的血管狭窄、血栓形成等情况。比如在MRI的血管成像序列中,可能更清晰地显示出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狭窄部位等。
四、治疗原则
脑梗塞
治疗原则是尽快恢复脑缺血区的血液供应,挽救缺血半暗带,防止梗死面积扩大。超早期可考虑溶栓治疗(如符合溶栓指征的患者可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溶栓药物,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同时可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改善脑循环药物(如丁苯酞等)、脑保护药物等。对于大面积脑梗塞有颅高压表现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脱水降颅压治疗,必要时行手术治疗。不同年龄患者在治疗时需考虑其身体耐受情况等,老年人可能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需要更谨慎地选择药物及调整剂量。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同时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需要控制血压在合适范围等。
脑血栓
治疗原则与脑梗塞类似,同样强调早期再灌注治疗。如果符合溶栓指征可进行溶栓,否则采用抗血小板、改善循环等治疗。对于由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脑血栓,还需要积极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控制血脂、血糖等。在治疗过程中,不同年龄、性别及病史的患者都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比如女性患者在某些药物使用上可能需要考虑特殊情况,有肝肾功能不全等病史的患者在用药时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选择合适的药物。
总之,脑梗塞是一个大的概念,脑血栓是脑梗塞中由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形成血栓导致的一种类型,两者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检查及治疗原则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临床实践中需要准确鉴别诊断和进行合理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