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是鼻腔和鼻窦黏膜常见慢性疾病,由极度水肿鼻黏膜下垂形成赘生物,病因有感染、过敏及遗传因素,临床表现有鼻塞、流涕等症状,可通过症状评估、鼻内镜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分药物和手术,预后有复发可能,可通过积极治鼻部疾病、避过敏原、增强体质来预防。
一、鼻息肉的定义
鼻息肉是鼻腔和鼻窦黏膜的常见慢性疾病,表现为鼻腔内出现的良性增生组织,通常是由极度水肿的鼻黏膜在重力作用下逐渐下垂而形成的赘生物。
二、鼻息肉的病因
1.感染因素
慢性鼻窦炎是鼻息肉的重要诱因。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鼻窦黏膜,引发炎症反应,导致黏膜水肿,长期的炎症刺激使得黏膜反复增生,进而形成鼻息肉。例如,有研究表明,慢性鼻窦炎患者中鼻息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鼻窦炎的人群。
过敏反应也是常见病因。过敏性鼻炎患者鼻腔黏膜处于过敏状态,接触过敏原后,如花粉、尘螨等,会引发过敏反应,导致黏膜水肿,长期过敏反应持续刺激可促使鼻息肉形成。变应性因素引起的鼻息肉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也较为常见,这类患者往往有家族过敏史,其鼻息肉的发生与过敏导致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等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2.遗传因素
有研究发现,鼻息肉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某些遗传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增加个体患鼻息肉的风险。例如,特定染色体上的基因变异可能影响鼻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使得黏膜更容易发生水肿、增生等病理改变,从而增加鼻息肉的发病几率。在有家族鼻息肉病史的人群中,其亲属患鼻息肉的可能性比普通人群要高。
三、鼻息肉的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鼻塞: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随着鼻息肉逐渐增大,鼻塞症状会进行性加重。儿童患者由于鼻腔相对狭窄,鼻塞可能更为明显,严重时可出现张口呼吸、睡眠打鼾等情况,影响睡眠质量和生长发育。成人患者鼻塞严重时会影响正常的呼吸和嗅觉功能。
流涕:患者可出现流涕症状,多为黏液性或脓性鼻涕。如果合并感染,鼻涕可呈脓性,量较多。儿童患者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可能仅表现为反复的鼻塞、流涕,容易被家长忽视,从而延误病情。
嗅觉减退或丧失:鼻息肉堵塞鼻腔,影响气味分子到达嗅区黏膜,导致嗅觉减退或丧失。对于儿童来说,嗅觉减退可能会影响其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进而影响其认知和行为发展。成人则会明显感觉到闻不到气味,影响生活质量。
头痛:部分患者可出现头痛症状,尤其是合并鼻窦炎时。鼻息肉引起鼻窦引流不畅,导致鼻窦内压力变化,刺激神经末梢引起头痛。儿童患者头痛症状可能不如成人典型,但也可能表现为头部不适、烦躁不安等。
2.体征表现
前鼻镜检查或鼻内镜检查可发现鼻腔内有表面光滑、灰白色或淡红色的荔枝肉样新生物。这些新生物可单发或多发,可充满鼻腔甚至突入鼻咽部。在儿童患者中进行检查时,需要更加轻柔操作,避免引起患儿不适。
四、鼻息肉的诊断
1.症状评估
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包括鼻塞的持续时间、程度,流涕情况,嗅觉变化等。对于儿童患者,要询问家长关于患儿睡眠、呼吸等方面的情况,因为儿童鼻息肉可能对其睡眠和生长发育影响较大,家长的观察非常重要。
2.鼻内镜检查
鼻内镜检查是诊断鼻息肉的重要手段。通过鼻内镜可以直接观察鼻腔内病变的情况,明确鼻息肉的大小、位置、数量等。鼻内镜检查可以清晰地看到鼻腔深部和鼻窦开口处的病变,对于儿童患者也可以在合适的麻醉下进行检查,以获取准确的病变信息。
3.影像学检查
鼻窦CT检查有助于了解鼻息肉病变累及的范围,以及是否合并鼻窦炎、鼻窦骨质有无改变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可选择合适的扫描参数以减少辐射影响。鼻窦CT可以帮助医生全面评估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五、鼻息肉的治疗
1.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是鼻息肉治疗的重要方法。可以通过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雾,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等,减轻鼻黏膜的水肿,缩小鼻息肉体积。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和剂量,并且在使用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口服糖皮质激素一般用于病情较重、经局部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但儿童使用需要谨慎评估风险收益比。
抗过敏药物:对于过敏因素相关的鼻息肉患者,可使用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例如氯雷他定等,有助于减轻过敏反应引起的鼻黏膜水肿。儿童患者使用抗组胺药时要根据年龄和体重选择合适的剂量。
2.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鼻息肉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鼻内镜下鼻息肉切除术,同时需要处理相关的鼻窦炎病变。手术可以直接去除鼻息肉组织,改善鼻腔通气和引流。在儿童手术中,要特别注意保护鼻腔鼻窦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避免影响儿童的鼻腔发育。手术前后都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情况,术后要定期复查,清理术腔,防止息肉复发。
六、鼻息肉的预后及预防
1.预后
鼻息肉经过规范治疗后,预后一般较好。但存在一定的复发几率。如果是过敏因素引起的鼻息肉,在术后如果再次接触过敏原,容易复发。儿童患者由于鼻腔仍在发育中,术后需要更加密切的随访和监测,以确保鼻腔正常发育和防止息肉复发。对于复发的鼻息肉,可能需要再次手术治疗。
2.预防
积极治疗鼻部疾病:及时治疗急慢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鼻部疾病,防止病情迁延发展为鼻息肉。儿童患者如果患有过敏性鼻炎等疾病,要积极控制病情,减少鼻黏膜的反复炎症刺激。
避免接触过敏原:对于过敏体质的人群,要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在花粉季节减少外出,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防螨用品等。儿童患者的家长要注意观察患儿的过敏情况,避免让患儿接触已知的过敏原,以降低鼻息肉的发病风险。
增强体质:适当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助于预防鼻息肉的发生。儿童患者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和合理的作息时间,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提高自身抵抗力,减少感染和过敏等情况的发生,从而降低鼻息肉的发病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