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耳聋是内耳听觉神经或大脑听觉中枢病变致听力减退伴耳鸣等,遗传、感染、噪声、耳毒性药物、衰老、全身病可致病因,有听力下降、耳鸣、眩晕表现,靠听力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药物、助听器、人工耳蜗可治疗,可通过避免噪声、合理用药、控全身病、遗传咨询、保耳部健康来预防。
一、定义
神经性耳聋是指内耳听觉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发生病变,而引起听力减退,甚至听力消失的一种病证,常常伴有耳鸣。
二、病因
1.遗传因素:部分神经性耳聋是由遗传基因缺陷导致,可在家族中遗传,不同的遗传方式(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遗传等)会影响发病情况,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2.感染因素:孕期母亲感染风疹、巨细胞病毒等,或新生儿出生后感染脑膜炎、麻疹、腮腺炎等疾病,可能损伤听觉相关的神经结构,引发神经性耳聋。例如,母亲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胎儿患先天性神经性耳聋的概率会增加。
3.噪声暴露:长期处于高强度噪声环境中,如工作场所的噪音、长时间佩戴音量过大的耳机等,噪声会对内耳的毛细胞等结构造成损害,从而引起神经性耳聋。年龄较大的人群可能因长期处于生活环境中的噪声中,更易受到噪声的损伤;而长期有佩戴耳机听高分贝音乐等生活方式的人群,也面临较高风险。
4.耳毒性药物:某些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抗肿瘤药物(顺铂等)、袢利尿剂(呋塞米等)等具有耳毒性,使用不当可能损伤听觉神经。有长期使用这类耳毒性药物病史的人群,需特别警惕神经性耳聋的发生,儿童由于其听觉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对耳毒性药物更为敏感,使用时风险更高。
5.衰老:随着年龄增长,内耳的结构和功能会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如毛细胞减少、螺旋神经节细胞变性等,导致听力逐渐下降,老年人是神经性耳聋的高发人群。
6.全身系统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高血压可导致内耳血管痉挛、缺血,影响听觉功能;糖尿病可引起内耳神经病变,损害听觉神经的正常功能。患有这些全身性疾病的人群,若病情控制不佳,更易并发神经性耳聋,且不同病情控制情况会影响耳聋发生的进程和严重程度。
三、临床表现
1.听力下降: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轻者可能只是对某些高频声音不敏感,重者则可能几乎丧失所有听力。儿童若患有神经性耳聋,可能在学语阶段表现出言语发育迟缓等情况,因为无法正常听到声音来学习语言;成年人则可能在交流中出现听不清他人话语等问题。
2.耳鸣:患者常能感觉到耳内有持续或间歇性的声响,如嗡嗡声、蝉鸣声等,耳鸣可能会在安静环境下更为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情绪,长期严重耳鸣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3.眩晕:部分患者会伴有眩晕症状,表现为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感、平衡失调等,这可能与内耳病变影响平衡觉有关,眩晕发作时患者可能会摔倒,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摔倒可能导致外伤等其他严重后果。
四、诊断
1.听力检查
纯音听阈测试:通过测试不同频率的纯音在双耳的听阈,确定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能明确患者听力下降是在哪个频率范围,以及是轻度、中度、重度还是极重度耳聋。
声导抗测试:可以了解中耳的功能状态,如鼓膜的活动性、鼓室压力等,排除中耳病变导致的听力问题,因为神经性耳聋患者中耳一般是正常的。
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包括听性脑干反应(ABR)、耳蜗电图等,通过记录听觉系统的电活动来评估听神经及脑干听觉通路的功能,对于婴幼儿、不能配合纯音测听的患者等有重要诊断价值。
2.影像学检查:如颞骨CT、磁共振成像(MRI)等,可帮助排查内耳、听神经及颅内是否存在结构异常,如听神经瘤、内耳畸形等病变,MRI对于发现颅内病变更有优势。
五、治疗
1.药物治疗:早期可使用改善内耳循环的药物,如银杏叶制剂等,以增加内耳的血液供应;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族、甲钴胺等,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功能恢复。但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具体病因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且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需谨慎用药。
2.助听器:对于中度至重度神经性耳聋患者,可佩戴合适的助听器,帮助患者放大声音,提高听力,改善交流能力。儿童佩戴助听器需要根据其听力损失情况和生长发育阶段进行个性化选配,并且要定期进行调试和评估,以确保助听器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儿童的听力和言语发育。
3.人工耳蜗植入:适用于极重度神经性耳聋患者,尤其是双耳重度或极重度耳聋且助听器效果不佳的患者。人工耳蜗能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直接刺激听神经,从而恢复或重建听力。儿童进行人工耳蜗植入需要在合适的年龄阶段,一般建议12个月-5岁,且要经过严格的术前评估和准备,术后还需要进行长期的康复训练,以提高言语理解能力。
六、预防
1.避免噪声暴露:在工作和生活中尽量远离高强度噪声环境,如无法避免,应佩戴合适的防护耳塞或耳罩。对于儿童,要注意避免让其长时间处于嘈杂的环境中,如大型演唱会、建筑工地附近等,家长在选择儿童玩具耳机时要注意音量限制等安全指标。
2.合理用药:使用可能具有耳毒性的药物时,要严格遵循医嘱,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有听力下降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儿童患病时,尽量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必须使用时要谨慎权衡利弊,并加强听力监测。
3.积极控制全身系统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要积极治疗,控制病情,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如血压、血糖等,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减少对听觉系统的影响。
4.遗传咨询:有家族遗传神经性耳聋病史的夫妇,可进行遗传咨询,了解遗传方式和再发风险,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等,采取相应的优生优育措施。
5.保护耳部健康:注意耳部卫生,避免频繁挖耳,防止损伤外耳道和鼓膜;预防耳部感染,如有耳部炎症要及时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