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常见病因有感染性因素(病毒、细菌感染)、自身免疫反应、神经源性因素、创伤性因素;临床表现包括面部外观表现及不同类型特点;诊断方法有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电生理检查;治疗原则包括病因治疗(抗病毒、改善循环)和对症支持治疗(眼部护理、面部康复治疗);预后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时机、患者自身状况等因素影响。
一、面瘫的定义
面瘫是一种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表现为面部肌肉瘫痪,患者无法正常完成皱眉、闭眼、鼓腮、吹口哨等动作。
二、面瘫的常见病因
1.感染性因素
病毒感染:最常见的是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等感染。例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可累及面神经,引发面瘫。研究表明,约有三分之一的带状疱疹患者会出现眼部或耳部的并发症,其中就包括面瘫。在年龄较大、免疫力较低的人群中,感染后发生面瘫的风险相对更高,因为其自身的免疫调节能力相对较弱,难以有效控制病毒对面神经的侵袭。
细菌感染:如中耳炎等耳部细菌感染蔓延至面神经管,可能引起面瘫。儿童由于耳部解剖结构特点,以及免疫力相对较低等因素,中耳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若治疗不及时,更易引发面瘫相关并发症。
2.自身免疫反应
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面神经,导致面神经炎症、水肿,影响其正常功能。这种情况在中青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有一定的易感性差异,但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自身免疫性面瘫患者在发病前可能没有明显的感染等前驱症状,发病较为突然。
3.神经源性因素
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病变累及面神经相关的脑部神经通路时,可导致面瘫。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发生率较高,是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因此也是面瘫中神经源性因素导致的高发人群。例如,脑梗死发生在供应面神经核团的血管区域时,会影响面神经核团的正常功能,进而引发面瘫。
4.创伤性因素
颅底骨折、面部外伤等直接损伤面神经,可引起面瘫。交通事故、暴力外伤等情况可能导致面部或颅底的创伤,从而损伤面神经。对于有面部外伤史的人群,尤其是儿童在玩耍或意外受伤时,需密切关注是否出现面瘫相关症状,因为儿童面部骨骼等结构相对脆弱,外伤后更易波及面神经。
三、面瘫的临床表现
1.面部外观表现
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为贝尔现象。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偏向健侧,鼓腮和吹口哨时漏气。
2.不同类型面瘫的特点
周围性面瘫:病变位于面神经核或面神经核以下,除上述面部表情肌瘫痪表现外,还可能伴有耳部疼痛、外耳道疱疹等(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面瘫)。周围性面瘫患者的味觉、泪液分泌等可能也会受到影响,例如味觉减退等。
中枢性面瘫:病变位于面神经核以上的中枢部位,如大脑皮层运动区等。主要表现为病灶对侧下面部表情肌瘫痪,即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而额肌不受累,患者皱眉、闭眼等动作正常。同时,中枢性面瘫常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其他症状,如脑卒中患者可能伴有偏瘫、言语障碍等。
四、面瘫的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观察面部表情肌的运动情况,如皱眉、闭眼、鼓腮等动作,初步判断是否存在面瘫及面瘫的大致类型。例如,观察闭眼时是否有贝尔现象,可辅助判断周围性面瘫。
2.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或MRI:对于怀疑神经源性面瘫的患者,头颅CT可初步排查脑出血等病变,MRI对脑梗死、颅内肿瘤等病变的诊断更为敏感,能清晰显示面神经管等结构是否有病变,有助于明确病因。例如,通过头颅MRI可以发现脑梗死灶累及面神经通路相关区域,从而明确面瘫是由脑梗死引起。
3.电生理检查
面神经电图:通过测定面神经动作电位幅度,判断面神经纤维变性的程度。一般在面瘫发病后7-10天开始检查,若变性纤维超过90%,提示预后较差,需要考虑手术等干预措施。对于儿童患者,电生理检查可以更精准地评估面神经的损伤情况,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肌电图:可检测面部肌肉的电活动,帮助判断肌肉是否存在失神经支配等情况。通过对比患侧和健侧肌肉的电活动情况,能更细致地了解面瘫的严重程度和恢复情况。
五、面瘫的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
抗病毒治疗: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面瘫,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进行治疗。但在使用药物时需考虑患者的年龄等因素,儿童使用抗病毒药物需严格遵循儿童用药的剂量和禁忌等规定。
改善循环治疗:对于神经源性面瘫中因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可使用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增加面神经的血液供应,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2.对症支持治疗
眼部护理:由于面瘫患者眼裂闭合不全或不能闭合,容易导致眼部感染、损伤等。可使用眼罩、眼药水等保护眼睛,预防眼部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更要注意眼部的清洁和防护,因为儿童的眼部防御能力相对较弱,长时间眼裂暴露易引发感染等问题。
面部康复治疗:包括面部肌肉的按摩、理疗、针灸等。按摩可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帮助维持肌肉的弹性;理疗如红外线照射等可以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状况;针灸通过刺激面部穴位,促进面神经的恢复,但针灸治疗需由专业医生操作,尤其要注意儿童的穴位刺激强度等。一般在面瘫病情稳定后即可开始康复治疗,康复治疗的疗程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恢复情况而定。
六、面瘫的预后
1.影响预后的因素
病情严重程度:周围性面瘫中,面神经电图显示变性纤维较少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而变性纤维超过90%的患者预后较差。中枢性面瘫的预后与原发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原发病病情越重,面瘫的预后可能越差。
治疗时机:早期及时有效的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例如,病毒感染引起的面瘫,在发病早期就开始抗病毒及对症治疗的患者,恢复情况往往比治疗较晚的患者好。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自身的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延误治疗,也可能导致预后不良,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
患者自身状况:年龄较小的患者,如儿童,恢复能力相对较强,预后相对较好;而年龄较大且伴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的患者,预后可能相对较差。此外,患者的心理状态也会影响预后,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病情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