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水肿是脑内水分增加致脑容积增大的病理现象是脑组织对各种致病因素的反应可致颅内高压损伤脑组织常见于神经系统及全身性疾病等其分类有血管源性、细胞毒性、间质性、渗透压性临床表现有颅内压增高表现如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及脑功能障碍表现如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诊断方法有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CT和MRI及腰椎穿刺治疗原则包括病因治疗和降低颅内压如脱水治疗和使用糖皮质激素需综合患者多方面因素诊断治疗。
脑水肿是指脑内水分增加、导致脑容积增大的病理现象,是脑组织对各种致病因素的反应。可致颅内高压,损伤脑组织,临床上常见于神经系统疾病(如颅脑外伤、脑血管疾病、颅内感染等)、全身性疾病(如中毒、缺氧、水电解质紊乱等)等情况。
一、脑水肿的分类
1.血管源性脑水肿
多因血-脑屏障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成分extravasate至细胞外间隙所致。常见于脑肿瘤、脑脓肿、脑外伤等病变周围。例如脑肿瘤生长过程中,肿瘤组织压迫周围血管,破坏血-脑屏障,使得血管内大分子物质渗漏到脑组织间隙,引起水肿。在儿童中,若存在先天性脑发育异常相关的肿瘤,也可能出现此类脑水肿,由于儿童血-脑屏障发育尚不完善,可能在某些情况下更易发生血管源性脑水肿相关的病情变化。
2.细胞毒性脑水肿
主要是脑细胞代谢障碍,ATP生成减少,细胞膜钠-钾泵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钠离子潴留,水分进入细胞内,引起细胞内水肿。常见于脑缺血缺氧、中毒等情况。比如心脏骤停导致脑缺血缺氧,细胞能量代谢受阻,钠-钾泵不能正常工作,细胞内钠离子增多,水分大量进入细胞,引发细胞毒性脑水肿。对于新生儿,若发生窒息等情况,很容易出现细胞毒性脑水肿,因为新生儿脑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能力更弱,细胞代谢更容易受影响。
3.间质性脑水肿
多发生于阻塞性脑积水时,脑室系统内压力增高,脑脊液经室管膜渗透至脑室周围白质。例如第四脑室肿瘤引起梗阻性脑积水,脑室扩大,压力升高,脑脊液通过室管膜渗透到周围脑组织,导致间质性脑水肿。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若存在先天性或后天性的脑室系统梗阻情况,都可能引发间质性脑水肿,儿童若有先天性脑室系统发育异常导致梗阻,就可能较早出现相关症状。
4.渗透压性脑水肿
当血浆渗透压急剧降低时,水分进入脑细胞内引起水肿。常见于快速纠正低钠血症等情况。比如慢性低钠血症患者,快速补充钠盐纠正低钠时,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而脑细胞内渗透压未及时调整,就会出现脑细胞内水分外移,之后当血浆渗透压又降低时,水分又进入脑细胞内,可能引发渗透压性脑水肿。对于老年人,由于其身体调节功能相对较弱,在纠正低钠血症等治疗过程中更需谨慎,防止出现渗透压性脑水肿相关问题。
二、脑水肿的临床表现
1.颅内压增高表现
头痛:是常见症状,程度可逐渐加重,儿童可能表现为烦躁不安、哭闹不止等。因为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力升高,刺激脑膜及神经等结构引起疼痛。
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与颅内压增高刺激呕吐中枢有关。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可能出现呕吐症状,但儿童由于不会准确表达头痛,可能以呕吐为较突出表现之一。
视神经乳头水肿:眼底检查可见视神经乳头充血、边缘模糊等,长期颅内压增高可导致视神经萎缩,影响视力。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视神经乳头水肿的发现时间和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为配合眼底检查困难,需要更仔细观察其视力、眼球运动等情况来间接判断。
2.脑功能障碍表现
意识障碍:轻者可为嗜睡、昏睡,重者可出现昏迷。这是因为脑水肿影响了大脑的正常功能,导致神经传导和脑的高级功能受到抑制。对于不同年龄段,意识障碍的表现有差异,新生儿可能表现为反应低下、吃奶差等,而成人则更易出现明显的嗜睡、昏迷等状态。
癫痫发作:部分患者可出现癫痫发作,可能与脑水肿导致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有关。在各种年龄人群中都有可能发生,儿童若脑水肿是由先天性疾病引起,癫痫发作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
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失语(成人),儿童可能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肢体活动异常等。这是由于脑水肿压迫或损伤了相应的脑功能区,导致神经功能受损。
三、脑水肿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可初步显示脑水肿的部位、范围等。血管源性脑水肿在CT上常表现为低密度影,边界多较清楚;细胞毒性脑水肿早期可能表现为灰白质界限模糊等。对于儿童,头颅CT检查相对较为常用,但需要注意辐射剂量的问题,要在必要时进行。
头颅MRI:对脑水肿的检测比CT更敏感,能更早发现病变。通过MRI的T1、T2加权像等可以更清晰地显示不同类型脑水肿的特点,如细胞毒性脑水肿在T2加权像上常表现为高信号等。在各个年龄人群中,MRI都可用于脑水肿的诊断,但新生儿由于颅骨未完全骨化等因素,MRI检查相对更具优势,但也需要考虑检查过程中新生儿的配合问题。
2.腰椎穿刺:可测定颅内压,同时获取脑脊液进行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但在颅内压明显增高的情况下,腰椎穿刺有诱发脑疝的风险,需要谨慎操作。对于儿童,进行腰椎穿刺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操作规范,防止出现并发症。
四、脑水肿的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脑肿瘤患者进行手术切除肿瘤、脑外伤患者进行清创缝合等。不同年龄人群的原发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也需相应调整,儿童的原发病可能更多与先天性疾病、感染等有关,治疗时要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
2.降低颅内压
脱水治疗:常用药物有甘露醇等,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使脑组织内的水分进入血管内,从而减轻脑水肿。但使用甘露醇时要注意其可能引起的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对于老年人和儿童,要密切监测电解质情况。比如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电解质调节功能较差的情况,使用甘露醇后更易出现低钠血症等;儿童由于肾脏功能发育尚未完善,也要注意合理使用并监测相关指标。
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等,可稳定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但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如感染风险增加、消化道溃疡等,在使用过程中要权衡利弊。对于不同年龄人群,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和疗程要根据具体病情和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总之,脑水肿是一种复杂的病理状态,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因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诊断和治疗,以最大程度地减轻脑水肿对脑组织的损伤,改善患者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