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炎是脑实质受病原体侵袭致炎症病变,病因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临床表现有一般症状(发热、头痛、意识障碍等)和神经系统症状(抽搐、肢体运动障碍、精神行为异常等),可通过脑脊液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分针对病原体和对症支持,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病毒性脑炎部分预后好,重者留后遗症,细菌、真菌感染脑炎预后相对更差。
一、脑炎的定义
脑炎是指脑实质受病原体侵袭导致的炎症性病变。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不同病原体引起的脑炎在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
二、脑炎的常见病因
1.病毒感染
肠道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脑炎较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可通过消化道传播等途径侵入人体,引发脑炎。例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在夏秋季较为多发,儿童相对更容易感染,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病毒的抵御能力相对较弱。
疱疹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可引起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该病毒可长期潜伏在神经节内,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被激活并侵犯脑组织。成人和儿童均可发病,但在新生儿中也有一定的感染风险,新生儿感染可能与分娩过程中接触感染源有关。
虫媒病毒:包括乙脑病毒等,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在蚊虫活跃的地区和季节,人群感染风险增加,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易受影响,因为他们的户外活动可能相对较多,接触蚊虫的机会更多。
2.细菌感染
肺炎链球菌:可通过血行播散等途径到达脑部引起脑炎,在儿童和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儿童可能因肺炎等基础疾病,细菌侵入血液循环后累及脑部;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也容易受到肺炎链球菌等细菌的侵袭导致脑炎。
脑膜炎双球菌: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体,可引起化脓性脑炎,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容易发生传播,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但儿童的易感性相对较高。
3.真菌感染
新型隐球菌:多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新型隐球菌可通过呼吸道吸入后,经血行播散至脑部引起脑炎,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严重受损,感染新型隐球菌的风险显著增加,且病情往往较为严重。
4.寄生虫感染
脑囊虫:是由于食用了被猪绦虫虫卵污染的食物等原因感染,虫卵在人体内发育成囊尾蚴,迁移至脑部可引起脑囊虫性脑炎,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有生食猪肉习惯的地区较为多发,儿童和青少年相对可能因接触风险较高而更易感染。
三、脑炎的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发热:多数脑炎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高达38℃-40℃甚至更高,发热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因病原体及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例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脑炎,发热持续时间可能相对有一定规律,而细菌感染导致的脑炎发热往往较为急骤且体温较高。
头痛:是常见症状之一,头痛程度可轻可重,部分患者头痛较为剧烈,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是由于颅内压升高引起的。
意识障碍:轻的患者可能出现嗜睡,表现为睡眠时间明显延长,但能被唤醒;重的患者可出现昏迷,意识完全丧失,对刺激无反应。儿童如果出现脑炎,意识障碍的表现可能更需密切关注,因为儿童表达能力相对有限,家长需留意儿童的精神状态变化。
2.神经系统症状
抽搐:可表现为局部肢体的抽搐,也可出现全身性抽搐。儿童脑炎患者发生抽搐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受到病原体侵袭后更容易出现异常放电导致抽搐。
肢体运动障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肢体无力、瘫痪等情况,如一侧肢体活动不灵活或完全不能活动。这是由于脑部的病变影响了运动神经传导通路。
精神行为异常:有些患者会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胡言乱语等精神行为方面的改变,对于儿童来说,可能原本活泼的孩子突然变得不爱玩耍、情绪异常等,需要引起重视。
四、脑炎的诊断方法
1.脑脊液检查
腰椎穿刺是获取脑脊液进行检查的常用方法。通过检测脑脊液的压力、细胞计数及分类、生化指标等。例如病毒性脑炎患者的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可能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细菌感染引起的脑炎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且蛋白质含量升高,糖和氯化物含量可能降低;真菌性脑炎的脑脊液检查也有其相应特点,如新型隐球菌性脑炎脑脊液墨汁染色可发现隐球菌。
2.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可发现脑部是否有占位性病变、脑水肿等情况,但对于早期脑炎的诊断敏感性相对有限。例如在脑炎早期,头颅CT可能无明显异常表现,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头颅MRI:对脑部病变的显示更为敏感,能够早期发现脑组织的炎症、水肿等改变。通过头颅MRI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到脑实质内的异常信号,有助于脑炎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
五、脑炎的治疗原则
1.针对病原体治疗
抗病毒治疗: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脑炎,根据不同的病毒选用相应的抗病毒药物,如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可选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抗菌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脑炎则需要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如肺炎链球菌脑炎选用青霉素类等敏感抗生素。
抗真菌治疗:真菌感染导致的脑炎需使用抗真菌药物,如新型隐球菌性脑炎选用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
2.对症支持治疗
降低颅内压:对于有颅内压升高表现的患者,可使用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减轻头痛、呕吐等症状。儿童使用甘露醇时需注意剂量和速度,因为儿童的肾功能等生理功能与成人有所不同,要避免对儿童肾功能等造成不良影响。
控制抽搐:出现抽搐症状时,可使用抗惊厥药物,如地西泮等控制抽搐发作。在儿童中使用抗惊厥药物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根据儿童的体重等调整药物剂量,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根据患者的病情补充相应的液体和电解质,维持内环境稳定。
六、脑炎的预后情况
脑炎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病原体的种类、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有效以及患者的年龄等。一般来说,病毒性脑炎如果能够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大部分患者预后较好,可完全恢复;但如果病情严重,如出现深度昏迷、大面积脑损伤等情况,可能会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智力减退、肢体残疾、癫痫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神经系统的可塑性,部分后遗症可能通过后期的康复治疗有所改善,但康复的效果也因个体差异而异。而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引起的脑炎,预后相对病毒性脑炎可能更差一些,尤其是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治疗难度较大,预后不良的风险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