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幽门螺杆菌的胃炎分为自身免疫性胃炎和化学性胃炎等,自身免疫性胃炎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因自身免疫机制异常致胃黏膜损伤,化学性胃炎多由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酗酒等损伤胃黏膜屏障引起;临床表现多样,有消化不良、贫血等,诊断需胃镜及病理活检、自身抗体检测等;治疗上自身免疫性胃炎针对维生素B缺乏治疗并胃黏膜保护,化学性胃炎需去除诱因并胃黏膜修复等,不同人群管理有不同要点。
一、定义与分类
没有幽门螺杆菌的胃炎可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自身免疫性胃炎、化学性胃炎等。自身免疫性胃炎是由于自身免疫机制异常,机体产生攻击胃壁细胞等的自身抗体,从而导致胃黏膜损伤;化学性胃炎则多是由于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酗酒等因素,损伤胃黏膜屏障引起炎症。
(一)自身免疫性胃炎
年龄与性别因素: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相对多见。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可能与遗传易感性以及年龄增长导致的免疫功能变化有关。例如,有研究发现某些基因多态性与自身免疫性胃炎的易感性相关,随着年龄增加,免疫系统的稳定性下降,更容易出现自身免疫攻击胃黏膜的情况。
发病机制:患者体内产生针对壁细胞的抗体和内因子抗体。壁细胞抗体破坏壁细胞,使胃酸分泌减少;内因子抗体影响维生素B的吸收,导致维生素B缺乏,进而可引起巨幼细胞贫血等并发症。
(二)化学性胃炎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酗酒的人群,酒精会直接刺激胃黏膜,破坏胃黏膜的防御功能,导致炎症发生;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这类药物会抑制环氧合酶,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缺乏前列腺素则易引起胃黏膜损伤和炎症。
发病机制:非甾体抗炎药等化学物质破坏了胃黏膜的黏液-碳酸氢盐屏障、黏膜血流等防御机制,使胃黏膜容易受到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引发炎症反应。
二、临床表现
没有幽门螺杆菌的胃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一般缺乏特异性。
(一)常见症状
消化不良症状:包括上腹部隐痛、胀痛、早饱、嗳气、反酸等。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由于胃酸分泌减少,可能更易出现早饱、食欲减退等表现;化学性胃炎患者可能因胃黏膜损伤程度不同,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如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者可能在服药后不久就出现上腹部不适等症状。
贫血相关表现: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若出现维生素B缺乏导致巨幼细胞贫血时,会有乏力、面色苍白、头晕等表现,这与维生素B参与红细胞生成等生理过程密切相关,维生素B缺乏影响了DNA的合成,导致红细胞发育异常。
(二)不同类型表现差异
自身免疫性胃炎:除上述消化不良和贫血表现外,病情进展可能会导致胃腺体萎缩,进而影响胃的正常功能,出现更严重的消化吸收障碍等情况。
化学性胃炎:与服用相关刺激物质的剂量、持续时间等有关。例如,短期少量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仅引起轻度的上腹部不适,而长期大量酗酒则可能导致较为严重的胃黏膜糜烂等表现。
三、诊断方法
(一)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
胃镜下可观察胃黏膜的形态,如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可能可见胃体、胃底黏膜色泽变淡、皱襞变细等表现;化学性胃炎患者可能有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改变。病理活检是诊断的重要依据,通过对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可以明确炎症的程度、类型等,区分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是哪种非幽门螺杆菌相关的胃炎类型。
(二)自身抗体检测
对于自身免疫性胃炎,检测壁细胞抗体和内因子抗体有助于明确诊断。如果患者壁细胞抗体或内因子抗体呈阳性,结合胃镜及病理表现等,可支持自身免疫性胃炎的诊断。
(三)其他检查
血液检查: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可能出现维生素B水平降低、贫血相关指标异常(如血红蛋白降低、红细胞参数异常等);化学性胃炎患者一般血液检查可能无特异性自身抗体相关改变,但可能有肝功能等其他指标因酗酒等因素出现异常。
幽门螺杆菌检测:通过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等方法排除幽门螺杆菌感染,这是诊断没有幽门螺杆菌胃炎的重要前提。
四、治疗与管理
(一)自身免疫性胃炎的治疗
针对维生素B缺乏的治疗:对于出现维生素B缺乏的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需要补充维生素B,一般通过肌内注射等方式补充,以纠正贫血等相关表现。同时,要注意定期监测维生素B水平和血常规等指标。
胃黏膜保护:可使用一些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减轻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缓解消化不良等症状。对于胃腺体萎缩的患者,需要密切随访,监测病情变化,因为胃腺体萎缩有发展为胃癌的潜在风险,要定期进行胃镜复查。
(二)化学性胃炎的治疗
去除诱因:对于化学性胃炎患者,首要的是去除相关诱因。如停止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在医生评估受益风险后决定是否可换用其他药物替代)、戒酒等。避免继续接触这些刺激物质是治疗的关键,否则胃炎可能反复发作或加重。
胃黏膜修复与症状缓解:使用胃黏膜保护剂促进胃黏膜的修复,缓解腹痛、反酸等症状。如果患者有明显的消化不良症状,还可使用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如多潘立酮等,但需注意药物的使用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尤其要考虑年龄因素,如老年患者可能对药物的代谢等有不同影响,使用时需谨慎评估。
(三)不同人群的管理要点
老年人:老年人患没有幽门螺杆菌的胃炎时,由于其机体功能减退,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性与年轻人不同。在治疗时要更加谨慎选择药物,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例如,老年人使用胃黏膜保护剂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可能的肾功能影响等;对于自身免疫性胃炎合并维生素B缺乏的老年患者,补充维生素B时要注意监测神经系统等相关指标,因为老年人可能存在神经系统对维生素B缺乏更敏感的情况。
女性:女性自身免疫性胃炎相对多见,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自身免疫性胃炎可能带来的贫血等问题,尤其是在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女性,补充维生素B等治疗要在医生指导下谨慎进行,确保母婴安全。同时,女性在生活方式方面如饮酒等也要注意适度,避免因不良生活方式加重胃炎病情。
儿童:儿童出现没有幽门螺杆菌的胃炎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发生,多与特殊的病因有关,如某些先天性因素等。儿童治疗时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等。例如,因化学物质刺激引起的儿童胃炎可能与误食相关刺激性物质有关,要加强对儿童的护理和环境安全管理,避免儿童接触有害化学物质,药物治疗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