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的疾病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见类型病变部位常以胃窦部常见胃镜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等表现病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药物因素等临床表现有腹痛消化不良等诊断靠胃镜检查和幽门螺杆菌检测治疗有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一般治疗包括调整生活方式针对特殊人群药物治疗有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和对症治疗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一、定义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的疾病,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病变部位常以胃窦部最为常见,多为弥漫性,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呈花斑状,红黄相间,以红为主,或呈麻疹样表现,有灰白色分泌物,有时见黏膜糜烂和出血点。
二、病因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Hp是慢性浅表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约70%-90%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有Hp感染。Hp凭借其螺旋形结构容易钻透胃黏膜,其产生的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有利于Hp定居和繁殖的局部微环境,同时Hp产生的空泡毒素蛋白等可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
2.不良饮食习惯
长期酗酒:酒精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刺激胃酸分泌,长期大量饮酒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例如,长期酗酒者胃黏膜病理检查常可见不同程度的炎症改变。
长期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等,这些食物会反复刺激胃黏膜,使胃黏膜处于慢性炎症状态。有研究显示,长期高盐饮食或经常食用腌制、烟熏食物的人群,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病风险相对较高,因为这些食物中的高盐成分及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胃黏膜。
3.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这类药物会抑制环氧化酶-1(COX-1)的活性,减少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具有保护胃黏膜、促进黏膜修复等作用,其合成减少会导致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容易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
4.其他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的防御和修复功能逐渐减弱,老年人更容易发生慢性浅表性胃炎。例如,老年人胃黏膜萎缩、腺体减少,胃黏膜血流减少,对各种损伤因素的抵抗力下降。
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功能,导致胃酸分泌失调,胃黏膜血液循环障碍,从而诱发或加重慢性浅表性胃炎。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其胃黏膜炎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精神状态良好的人群。
三、临床表现
1.腹痛:多数患者有上腹部隐痛,疼痛无明显规律性,可为胀痛、隐痛等,进食后可能会有加重或无明显变化。部分患者疼痛与进食相关,如进食后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空腹时疼痛等。
2.消化不良症状:表现为嗳气、反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嗳气是因为胃内气体增多,通过食管排出;反酸是由于胃酸分泌过多,反流至食管引起烧心感;恶心、呕吐多为胃蠕动功能紊乱导致胃内容物反流或排出不畅引起;食欲不振则是因为胃黏膜炎症影响了胃的消化功能。
3.其他:少数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胃镜检查时发现。还有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但一般不明显,若慢性浅表性胃炎伴有长期慢性失血等情况,可能会出现贫血相关表现,如面色苍白、头晕等,但相对少见。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主要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色泽、有无糜烂、出血点等情况,并可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炎症的程度和类型等。在胃镜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胃黏膜表现为充血、水肿、红白相间等特征。
2.幽门螺杆菌检测
尿素呼气试验:包括C-13和C-14尿素呼气试验,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测方法。患者口服含有标记碳的尿素胶囊后,若胃内存在Hp,其产生的尿素酶会分解尿素,产生的二氧化碳经呼气排出,通过检测呼气中标记碳的含量来判断是否有Hp感染。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性较高,患者依从性好。
胃镜下快速尿素酶试验:在胃镜检查时取胃黏膜组织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若Hp产生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使试剂中的指示剂变色,从而快速判断是否有Hp感染。这种方法可以在胃镜检查时同时进行,有助于明确病因。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调整生活方式:对于有不良饮食习惯的患者,要纠正不良习惯,如戒烟限酒,避免长期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规律饮食,定时定量进餐。对于精神因素相关的患者,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可通过适当运动、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
针对特殊人群
儿童患者:儿童慢性浅表性胃炎多与Hp感染、饮食不规律等有关。要注意儿童的饮食卫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如果是Hp感染导致的儿童慢性浅表性胃炎,在治疗上要谨慎选择药物,因为儿童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应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且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时,要充分考虑其肝肾功能及其他疾病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情况。要避免使用对胃黏膜刺激性强的药物,如必须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应同时采取胃黏膜保护措施。
2.药物治疗
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如果检测证实有Hp感染,且患者有消化不良症状等,通常需要进行Hp根除治疗。目前多采用质子泵抑制剂(PPI)联合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常用的抗生素有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等,PPI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铋剂如枸橼酸铋钾等。但要注意药物的选择要根据当地Hp耐药情况等因素,并且要告知患者按时服药、足疗程治疗的重要性,以提高根除率,减少复发。
对症治疗
抑酸治疗:对于有反酸、烧心等症状的患者,可使用PPI或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来抑制胃酸分泌,缓解症状。PPI抑酸作用强且持久,如奥美拉唑,能有效降低胃内酸度,促进胃黏膜修复。
胃黏膜保护治疗:可使用铝碳酸镁、硫糖铝等药物,这些药物可以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减少胃酸、胆汁等对胃黏膜的刺激,促进胃黏膜的修复。例如铝碳酸镁,能迅速中和胃酸,并吸附胆汁酸等,保护胃黏膜。
六、预后
大多数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预后良好。如果能去除病因,如成功根除Hp、纠正不良饮食习惯等,胃黏膜炎症可以得到改善甚至完全愈合。但如果病因持续存在,如持续Hp感染、长期服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等,病情可能会反复发作,少数患者可能会发展为萎缩性胃炎等其他更严重的胃部疾病,但总体来说,慢性浅表性胃炎通过规范治疗和良好的生活方式管理,预后相对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