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与急性胃肠炎本质相同,均为胃肠黏膜急性炎症,病因包括感染、饮食、药物等。临床表现因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有差异,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不同人群诊断有特点,治疗遵循一般治疗原则如饮食调整、补液,药物治疗需根据不同人群(儿童、成人、特殊病史者)注意事项用药。
一、概念及本质方面
急性肠胃炎和急性胃肠炎是一样的,它们指的是同一种疾病,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其本质都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胃肠黏膜发生急性炎症改变,常见病因包括感染因素(如细菌、病毒等感染)、饮食因素(食用不洁、生冷、刺激性食物等)、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刺激胃肠黏膜)等。从医学术语规范角度,准确名称为急性胃肠炎,但在日常表述中也常被称为急性肠胃炎,二者所指疾病相同。
二、临床表现方面
1.年龄因素影响
儿童:儿童患急性胃肠炎时,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且变化较快。由于儿童胃肠功能发育尚不完善,感染等因素导致胃肠黏膜炎症后,更容易出现呕吐、腹泻症状,且频繁呕吐和腹泻易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如婴儿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尿量减少等,这是因为儿童体液调节能力相对较弱,胃肠炎症引发的体液丢失更易造成内环境失衡。
成人:成人患急性胃肠炎时,临床表现多样,一般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腹泻可为稀便、水样便等,症状相对儿童可能没那么急骤出现严重的脱水等情况,但也需根据具体病因和个体差异有所不同。
2.性别因素影响:一般来说,性别对急性胃肠炎本身的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影响,男女在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主要症状表现上无本质差异,但在患病后的恢复过程中,可能因个体体质等因素略有不同,但这种差异并非疾病本身的特征性区别。
3.生活方式因素影响
饮食不规律或不健康者:本身存在饮食不规律、常吃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更易患急性胃肠炎。例如长期暴饮暴食、喜好饮酒、爱吃生冷食物的人,胃肠黏膜长期受到不良刺激,抵抗力相对较低,当有致病因素侵袭时,更易引发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
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者:生活节奏快、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的人,可能会影响胃肠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使胃肠黏膜的防御能力下降,增加患急性胃肠炎的风险。而且在患病后,压力因素可能会影响身体的恢复,因为压力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功能,导致恢复时间可能相对延长等情况。
4.病史因素影响
有胃肠疾病病史者:既往有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胃肠疾病病史的人,胃肠黏膜本身处于相对脆弱或有损伤的状态,当受到感染、饮食等因素刺激时,更容易引发急性胃肠炎。例如既往有胃溃疡病史的人,胃肠黏膜存在溃疡病灶,炎症刺激下更易出现腹痛等症状加重等情况。
有免疫缺陷病史者:患有免疫缺陷性疾病的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下,对各种致病微生物的抵御能力减弱,更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感染而引发急性胃肠炎,且病情可能相对更严重,恢复也可能相对困难。
三、诊断方面
1.一般检查方法
病史采集: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包括起病急缓、有无不洁饮食史、近期用药情况等。对于儿童患者,还会询问家长关于患儿的喂养情况、近期接触人群等信息,通过病史采集来初步判断可能的病因。
体格检查:进行腹部查体,一般会有不同程度的腹部压痛,儿童患者由于表述能力有限,压痛表现可能不太典型,但医生会根据经验进行判断。例如急性胃肠炎患者腹部压痛多在脐周等部位,程度轻重不一。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可能会升高;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白细胞计数可能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计数可能有变化等。
粪便常规:可观察粪便中有无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卵等,有助于判断是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因素引起的急性胃肠炎,例如细菌感染时粪便中可能会有较多白细胞等。
2.不同人群诊断特点
儿童:儿童诊断急性胃肠炎时,除了上述常规检查外,由于儿童病情变化快,更需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如体温、心率、血压等,因为儿童脱水等情况发生较迅速。同时,对于儿童的粪便检查等要更注重操作的准确性和结果的分析,因为儿童粪便样本采集等相对较难规范,需要医生综合判断。
成人:成人诊断急性胃肠炎时,除了依据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外,还会考虑与其他类似疾病的鉴别诊断,如急性阑尾炎早期可能也会有腹痛、恶心等症状,但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进一步的辅助检查可以进行区分。
有特殊病史者:对于有胃肠疾病病史、免疫缺陷病史等特殊病史的患者,在诊断急性胃肠炎时,需要更全面地考虑基础疾病对本次疾病的影响以及本次疾病对基础疾病的影响。例如对于有胃溃疡病史的患者,要注意本次急性胃肠炎是否会导致胃溃疡病情加重,进行相关检查时要兼顾对基础疾病的评估。
四、治疗方面
1.一般治疗原则
饮食调整:无论何种人群患急性胃肠炎,都需要调整饮食。急性期应暂时禁食或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稀粥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生冷食物,让胃肠得到休息,促进黏膜修复。例如儿童患者在急性胃肠炎时,应给予适量的米汤、苹果泥等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喂食不易消化的固体食物加重胃肠负担;成人患者也应遵循类似原则,根据病情恢复情况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补液:对于有脱水表现的患者,需要进行补液治疗。轻度脱水可通过口服补液盐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中重度脱水则需要静脉补液,以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儿童患者由于脱水风险更高,补液时要严格按照体重等计算补液量和补液速度,确保补液安全有效;成人患者补液时也需要根据脱水程度合理安排补液方案。
2.药物治疗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使用药物需要特别谨慎,应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胃肠黏膜有较强刺激或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例如尽量避免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可能有胃肠道刺激的药物时不注意剂量等情况,优先选择相对安全、适合儿童的药物缓解症状,如针对腹泻可使用蒙脱石散等,其相对安全,儿童可以使用,但需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要符合儿童体重等情况。
成人:成人在药物治疗时,根据病因选择合适药物。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但要避免滥用抗生素。例如对于明确是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可根据情况选用相应敏感抗生素,但需注意抗生素的使用疗程等。
特殊病史者:有胃肠疾病病史者使用药物时要考虑对原有疾病的影响,例如有胃溃疡病史者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能会加重胃黏膜损伤的药物时需格外谨慎,应在医生评估后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有免疫缺陷病史者使用药物时要考虑药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以及是否会与基础疾病的治疗药物发生相互作用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