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性胃炎是常见慢性胃炎类型,病因包括Hp感染、不良饮食习惯、药物、应激、十二指肠-胃反流、自身免疫等;临床表现有腹痛、腹胀等症状,体征多为上腹部轻压痛;诊断靠胃镜及Hp检测;治疗分针对病因和对症,预防需保持良好饮食、合理用药、预防Hp感染、保持良好心态。
一、定义
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的疾病,是慢性胃炎中最为常见的类型。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为主,而胃镜下可见黏膜充血、水肿、呈红白相间改变等表现。
二、病因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Hp是最主要的病因之一。Hp能在胃内酸性环境中生存,其产生的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损伤胃黏膜屏障;同时其代谢产物等可引起炎症反应。全球约50%以上的人群感染Hp,我国成人Hp感染率约50%-60%,感染Hp者中约15%-20%发生消化性溃疡,约5%-10%发生Hp相关消化不良,约1%发生胃恶性肿瘤(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而浅表性胃炎患者中多数存在Hp感染。儿童中Hp感染率也呈上升趋势,家庭聚集性是儿童Hp感染的重要因素,如父母感染Hp,儿童感染风险增加。
2.不良饮食习惯
长期嗜酒、吸烟:酒精可直接损伤胃黏膜,刺激胃酸分泌,削弱胃黏膜的保护机制;吸烟时烟雾中的尼古丁等成分可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降低胃黏膜的抵抗力。长期嗜酒者发生浅表性胃炎的风险明显高于不饮酒者,吸烟者患浅表性胃炎的概率也高于非吸烟者。
长期食用辛辣、过冷、过热、过于粗糙的食物:这些食物可反复损伤胃黏膜,导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症。例如,长期大量食用辣椒的人群,胃黏膜长期受到刺激,容易引发浅表性胃炎。
3.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可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引起胃黏膜炎症。老年人由于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因此更容易因药物因素引发浅表性胃炎。例如,一位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的老年患者,长期服用布洛芬,可能逐渐出现浅表性胃炎的相关症状。
4.应激因素: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败血症等应激状态下,可引起胃黏膜糜烂、出血,导致急性应激性胃炎,若反复发作,也可转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比如,严重外伤的患者在应激状态下,胃黏膜容易受损,若后续恢复过程中仍有不良因素影响,可能发展为浅表性胃炎。
5.其他因素
十二指肠-胃反流: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等原因可导致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胆汁、胰液等消化液可损伤胃黏膜,引起炎症。例如,幽门括约肌松弛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十二指肠-胃反流,进而引发浅表性胃炎。
自身免疫因素:在少数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中,自身抗体攻击胃黏膜壁细胞,导致胃酸分泌减少或丧失,进而引起胃黏膜的炎症改变。自身免疫性胃炎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群,女性相对多见。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多无规律,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灼痛等。疼痛程度不一,部分患者疼痛较轻,可忍受;部分患者疼痛较明显。例如,一些患者可能只是感到上腹部隐隐作痛,而另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较为剧烈的胀痛。疼痛与进食的关系不固定,有的患者进食后疼痛加重,有的患者进食后疼痛缓解。
腹胀:上腹部饱胀感较为常见,尤其在进食后明显。这是因为胃的消化功能受到影响,食物在胃内排空延迟。比如,进食少量食物后就感觉上腹部胀满不适。
嗳气:患者可自觉胃内气体向上涌出,经口腔排出。这是由于胃蠕动功能紊乱,气体积聚在胃内所致。
恶心、呕吐:少数患者可出现恶心,偶尔有呕吐症状,多为胃内的少量内容物。
食欲不振:患者进食欲望降低,食量减少。这与胃黏膜炎症影响消化功能有关。
2.体征:多数患者无明显体征,部分患者上腹部可有轻压痛。儿童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更易出现食欲不振、呕吐等较为明显的症状,且症状往往不够典型,容易被忽视。
四、诊断
1.胃镜检查:是诊断浅表性胃炎的主要方法。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呈红白相间,以红相为主,或可见散在的糜烂、出血点等。通过胃镜还可钳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炎症的程度和类型等。例如,胃镜下观察到胃窦部黏膜呈红白相间,以红相为主,取病理活检提示胃黏膜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即可诊断为浅表性胃炎。
2.幽门螺杆菌检测
尿素呼气试验:包括碳-13呼气试验和碳-14呼气试验,是常用的非侵入性检测方法。患者口服含有标记尿素的试剂后,检测呼出气体中尿素的分解产物,即可判断是否感染Hp。该方法无痛、无创,准确性较高。例如,碳-13呼气试验正常参考值一般为0-4Bq/L,若检测值高于此范围则提示Hp感染。
胃镜下快速尿素酶试验:在胃镜检查时钳取胃黏膜组织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若结果阳性,提示Hp感染。这种方法可以在胃镜检查的同时进行,有助于明确病因。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
Hp感染的治疗:对于Hp阳性的浅表性胃炎患者,需要进行Hp根除治疗。目前多采用含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疗程一般为10-14天。例如,常用的方案有奥美拉唑+枸橼酸铋钾+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但在儿童中,应严格掌握适应证,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药物,且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不良反应。
去除药物因素:如因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药物引起的浅表性胃炎,应尽可能停用相关药物,或换用对胃黏膜刺激小的药物。老年人在用药时更要谨慎,需密切关注药物对胃黏膜的影响,必要时同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
对症治疗
保护胃黏膜:可使用铝碳酸镁、硫糖铝等药物,这些药物能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免受进一步损伤。例如,铝碳酸镁可以迅速中和胃酸,并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
促进胃动力:对于有腹胀、嗳气等症状的患者,可使用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促进胃动力的药物,改善胃的蠕动功能,缓解症状。但儿童使用促进胃动力药物时要注意剂量和禁忌证。
2.预防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饮食,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避免食用辛辣、过冷、过热、过于粗糙的食物;戒烟限酒。例如,每天定时进餐,每餐食量适中,尽量减少食用刺激性食物。
注意药物的合理使用:避免长期大量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必须服用时可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剂。老年人在用药前应咨询医生,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注意卫生,预防Hp感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共用餐具等,避免Hp的传播。家庭中若有Hp感染患者,应采取分餐制等措施,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儿童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防止Hp感染。
保持良好的心态: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可影响胃的蠕动和胃酸分泌,从而增加患浅表性胃炎的风险。保持心情舒畅,可通过适当的运动、休闲活动等缓解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