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病原体感染(病毒、细菌、真菌等通过不同途径入侵中枢神经系统引发炎症)、自身免疫因素(自身抗体介导或自身免疫调节紊乱致神经组织损伤)、其他因素(免疫缺陷状态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缺陷、颅脑外伤后免疫微环境改变或病原体入侵、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致免疫功能抑制易感染引发脑炎,且不同年龄段在相关因素影响下脑炎风险不同)。
一、病原体感染
1.病毒感染
常见病毒及传播途径:多种病毒可引起脑炎,如肠道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夏季高发,儿童相对更易感染,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相对不完善,对病毒的抵抗力较弱)、单纯疱疹病毒(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成人和儿童都可能感染,成人可能因自身免疫力下降等因素而发病)、腺病毒(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各年龄段人群均有感染可能,免疫力低下者更易受影响)等。例如,肠道病毒感染时,病毒可经口进入人体,然后在肠道内繁殖,随后可能通过血液循环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引发脑炎。
病毒入侵中枢神经系统机制:病毒首先可能在局部黏膜或其他组织中复制,然后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血-脑屏障是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结构,但一些病毒可以通过特定的机制破坏血-脑屏障的完整性,或者直接穿过血-脑屏障的细胞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在神经组织中增殖,引起神经细胞的炎症、坏死等病变。
2.细菌感染
常见细菌及感染来源:脑膜炎双球菌是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主要细菌,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易感。肺炎链球菌可存在于人体的呼吸道中,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的人群,肺炎链球菌可侵入血液循环,进而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炎。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当人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结核分枝杆菌可能经血行播散至中枢神经系统引发结核性脑炎,这种情况在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等中更易发生。
细菌引发脑炎的过程:细菌进入人体后,通过血液循环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繁殖,释放毒素等物质,引起炎症反应。例如,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时,细菌释放的内毒素等可导致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血管炎症、血栓形成等,进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血液供应和正常功能。
3.真菌感染
常见真菌及易感人群:新型隐球菌是常见的引起真菌性脑炎的病原体,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是易感人群。这些人群由于免疫力低下,机体对真菌的清除能力减弱,新型隐球菌可经呼吸道吸入后,经血行播散至中枢神经系统引发脑炎。曲霉菌等真菌也可能引起脑炎,但相对新型隐球菌来说较为少见,同样在免疫抑制状态下容易发病。
真菌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方式:真菌通常经呼吸道进入人体,然后通过血液循环扩散到中枢神经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真菌可以在脑组织中生长繁殖,引起慢性炎症反应,导致脑组织的损害。
二、自身免疫因素
1.自身免疫性脑炎的发病机制
抗体介导的机制:一些自身免疫性脑炎是由自身抗体介导的。例如,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患者体内产生了针对NMDAR的自身抗体。这种抗体可以与神经元表面的NMDAR结合,导致NMDAR功能异常,影响神经元的正常功能,如神经信号传递等,进而引起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包括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意识障碍等。不同的自身抗体针对不同的神经抗原,其发病机制也有所差异,但总体都是通过自身抗体与神经组织中的特定抗原结合,引发免疫炎症反应,损伤神经组织。
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易发人群:自身免疫性脑炎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人群,但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也有一定发病率。女性和男性均可发病,不过某些自身免疫性脑炎可能在性别上有一定的倾向性。自身免疫性脑炎的发生往往与机体自身免疫调节紊乱有关,一些患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的患者,发生自身免疫性脑炎的风险可能增加。
三、其他因素
1.免疫缺陷状态
先天性免疫缺陷:某些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患者,由于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先天性的缺陷,如体液免疫缺陷、细胞免疫缺陷等,对各种病原体的抵抗力明显下降。例如,先天性B细胞免疫缺陷的患儿,体内产生抗体的能力不足,容易反复发生各种感染,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从而引发脑炎。这类患儿从出生后就面临着较高的感染风险,需要特别的护理和防护措施来降低感染脑炎等疾病的几率。
获得性免疫缺陷:艾滋病患者由于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导致机体的免疫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细胞免疫功能极度低下。HIV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一方面直接导致神经系统的病变,另一方面使患者更容易遭受各种病原体的感染,如真菌、病毒等感染引起脑炎。艾滋病患者发生脑炎的几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而且病情往往较为严重,治疗难度较大。
2.颅脑外伤
外伤后脑炎发生机制:颅脑外伤后,颅骨骨折等可能导致病原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如外界的细菌等可通过破损的颅骨、脑膜等进入脑内引起感染性脑炎。另外,颅脑外伤可引起脑组织的损伤,导致局部脑组织的免疫微环境改变,使机体更容易发生炎症反应。例如,外伤后局部脑组织的血-脑屏障可能受到破坏,使得原本存在于血液中的一些免疫细胞等更容易进入脑内,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发展为脑炎。
不同年龄段颅脑外伤后脑炎风险:儿童由于颅骨较薄、脑组织相对脆弱,颅脑外伤后发生脑炎的风险相对较高。儿童在玩耍、意外摔倒等情况下容易发生颅脑外伤,而且外伤后恢复过程中感染的风险也需要关注。老年人颅脑外伤后发生脑炎的风险也不容忽视,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脑萎缩等情况,脑组织的代偿能力下降,外伤后更容易出现脑组织的损伤和炎症反应,同时老年人的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的几率也增加。
3.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使用与脑炎发生关系: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如器官移植术后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来防止排斥反应的患者,其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免疫抑制剂会降低机体对病原体的防御能力,使得患者更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感染,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例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发生病毒、细菌、真菌等感染引起脑炎的风险明显升高。因为免疫抑制剂抑制了机体的免疫细胞的功能,如T细胞、B细胞等的功能受到抑制,使得机体清除病原体的能力下降,病原体容易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繁殖引发炎症。
不同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后的注意事项: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自身的健康状况,尤其是神经系统的症状。对于器官移植术后患者,要定期进行神经系统的检查,如出现头痛、发热、意识改变等症状时,要高度警惕脑炎的可能。同时,这类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在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调整免疫抑制剂的剂量,以在保证移植器官存活的前提下,降低发生脑炎等感染性并发症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