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鼻息肉成因包括感染(上呼吸道感染、过敏相关感染)、过敏(变应性因素、食物过敏)、遗传;临床表现有鼻部(鼻塞、流涕、嗅觉障碍)和全身(生长发育影响、耳部症状)表现;诊断靠体格检查(前鼻镜、鼻内镜)和影像学检查(鼻窦CT);治疗分药物(糖皮质激素、抗过敏药物)和手术(适应证、方式);治疗后要注意鼻腔护理、避免刺激、定期复查,预防要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过敏原、积极治疗鼻部疾病。
一、小孩鼻息肉的成因
(一)感染因素
1.上呼吸道感染:儿童时期,上呼吸道感染较为常见,如反复的鼻炎、鼻窦炎等炎症刺激。长期的炎症会使鼻黏膜处于充血、水肿状态,引发鼻息肉。例如,有研究表明,慢性鼻窦炎患儿发生鼻息肉的概率相对较高,炎症持续刺激鼻黏膜,导致黏膜上皮增生、间质水肿,逐渐形成息肉。
2.过敏相关感染:过敏体质的儿童,接触过敏原后引发过敏反应同时可能伴有感染,双重因素作用下易出现鼻息肉。如对花粉过敏的儿童,在花粉季节接触花粉后,鼻黏膜先发生过敏反应,之后容易继发感染,长期的炎症-过敏交互作用促使鼻息肉形成。
(二)过敏因素
1.变应性因素:过敏性鼻炎是儿童常见疾病,过敏导致鼻黏膜水肿、嗜酸粒细胞浸润等改变。长期的过敏反应使得鼻黏膜反复水肿,进而促使鼻息肉生长。有数据显示,变应性鼻炎患儿中鼻息肉的发生率比非变应性鼻炎患儿高,因为过敏引起的炎症介质释放等一系列变化持续作用于鼻黏膜,使得黏膜组织增生形成息肉。
2.食物过敏:某些食物过敏也可能与小孩鼻息肉相关,比如对牛奶、鸡蛋等食物过敏的儿童,过敏反应累及鼻部时,会影响鼻黏膜的正常功能,增加鼻息肉发生的风险。
(三)遗传因素
1.家族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鼻息肉病史,儿童患鼻息肉的可能性相对增加。遗传因素可能影响个体的鼻黏膜结构和免疫反应等,使得儿童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鼻息肉。例如,某些遗传性疾病可能导致鼻黏膜的易感性增高,在相同环境因素下更易出现鼻息肉病变。
二、小孩鼻息肉的临床表现
(一)鼻部症状
1.鼻塞:是最常见的症状,鼻息肉逐渐增大堵塞鼻腔,导致患儿鼻塞,且呈进行性加重。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不会准确表达鼻塞,会出现呼吸时鼻音重、张口呼吸等表现。例如,患儿原本可以经鼻呼吸,随着鼻息肉生长,逐渐只能用口呼吸,睡眠时可能出现打鼾等情况。
2.流涕:可伴有流涕,流涕的性质可为清水样(过敏相关时)或脓性(合并感染时)。如果合并感染,鼻涕可能变得黏稠、发黄,量也会增多。
3.嗅觉障碍:鼻息肉影响气味分子到达嗅区黏膜,导致患儿嗅觉减退或丧失。较小的儿童可能表现为对气味不敏感,如闻不到花香等。
(二)全身表现
1.生长发育影响:长期鼻塞、张口呼吸可能影响儿童的面部发育和生长发育。例如,长期张口呼吸可能导致上颌骨变长、腭骨高拱、牙列不齐、上切牙突出等所谓的“腺样体面容”,同时也可能影响儿童的睡眠质量,进而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等,对身体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2.耳部症状:鼻息肉堵塞咽鼓管咽口时,可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出现耳鸣、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儿童可能表现为抓耳、对声音反应迟钝等。
三、小孩鼻息肉的诊断方法
(一)体格检查
1.前鼻镜检查:医生通过前鼻镜可以直接观察到鼻腔内是否有息肉样新生物。可见鼻腔内有表面光滑、灰白色或淡红色、半透明的新生物,形状似荔枝肉或葡萄状。
2.鼻内镜检查:鼻内镜检查能更清晰地观察鼻腔内部情况,包括息肉的大小、位置、数目以及是否累及鼻窦等。可以看到息肉的具体生长部位,如中鼻道、嗅裂等部位,还能判断鼻息肉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二)影像学检查
1.鼻窦CT检查:鼻窦CT可以明确鼻息肉累及的范围,了解鼻窦内是否有炎症、息肉侵犯鼻窦的程度等。通过CT图像可以看到鼻窦内是否有软组织影填充,判断鼻息肉是否合并鼻窦炎等情况,对于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四、小孩鼻息肉的治疗
(一)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对于较小的鼻息肉,尤其是初发的、症状较轻的患儿,可以尝试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它可以减轻鼻黏膜的炎症反应,缩小息肉体积。例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但是要注意儿童使用时的剂量和疗程,遵循医生的指导。不过,药物治疗一般适用于息肉较小、症状较轻的情况,且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使用时需谨慎,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2.抗过敏药物:如果是过敏因素相关的鼻息肉,可使用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对于变应性鼻息肉患儿,口服或鼻用抗组胺药可以缓解过敏症状,减轻鼻黏膜的过敏反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鼻息肉的发展。但同样要考虑儿童的年龄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和剂量。
(二)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当鼻息肉较大,引起严重鼻塞、影响呼吸、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者合并鼻窦炎等情况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例如,鼻息肉堵塞鼻腔严重,导致儿童睡眠时严重打鼾、呼吸暂停等,就需要及时手术。
2.手术方式:目前多采用鼻内镜下鼻息肉切除术,这是一种微创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手术在鼻内镜的清晰视野下进行,能够准确切除息肉组织,同时尽量保留鼻腔正常黏膜和结构,减少对儿童鼻腔功能的影响。但手术需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收益。
五、小孩鼻息肉治疗后的注意事项及预防
(一)治疗后注意事项
1.鼻腔护理:术后需要定期清理鼻腔,保持鼻腔清洁,防止鼻腔粘连等并发症。可以使用生理盐水进行鼻腔冲洗,但是要注意冲洗的压力和方法,避免对儿童鼻腔造成损伤。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需要家长协助进行鼻腔冲洗,要选择合适的冲洗器具和生理盐水浓度。
2.避免刺激因素:术后要避免儿童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同时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因为感染可能导致鼻息肉复发。家长要注意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定期通风,根据天气变化及时为儿童增减衣物等。
3.定期复查:术后需要定期复查,一般术后1-2周需要复查一次,之后根据恢复情况逐渐延长复查间隔。医生通过复查可以观察鼻腔恢复情况,及时发现是否有息肉复发等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二)预防措施
1.增强免疫力:让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感染的发生概率,从而降低鼻息肉的发生风险。例如,鼓励儿童多吃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牛奶、鸡蛋等,每天保证一定的户外活动时间。
2.避免过敏原接触:对于过敏体质的儿童,要明确过敏原并尽量避免接触。如对花粉过敏的儿童,在花粉季节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口罩;对尘螨过敏的儿童,要保持家居环境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窗帘等,使用防螨寝具等。
3.积极治疗鼻部疾病:儿童如有鼻炎、鼻窦炎等鼻部疾病要积极治疗,防止疾病迁延不愈发展为鼻息肉。一旦发现儿童有鼻部不适症状,如鼻塞、流涕等,要及时就医,早期干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