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腔隙性脑梗塞是在高血压、动脉硬化基础上脑深部微小动脉闭塞致脑组织缺血软化的病症,发病与血管、血液因素相关,有无症状和多种有症状类型,影像学上CT可见低密度影、MRI更敏感,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是危险因素,治疗包括治基础病、改善脑循环、康复,预防分一级和二级。
一、定义
多发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在高血压、动脉硬化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其病变范围一般为2-20毫米,其中以2-4毫米者最为多见。
二、发病机制
(一)血管因素
1.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脑内小动脉管壁发生玻璃样变、纤维素样坏死等病变,使血管管腔狭窄甚至闭塞。高血压患者中,脑内深穿支动脉(如豆纹动脉、丘脑穿通动脉等)更容易受到影响,这些动脉管径细,承受的压力相对较高,长期高血压的冲击易引发血管病变,进而导致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生。例如,有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患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风险明显高于血压正常人群。
2.动脉硬化:随着年龄增长,动脉壁逐渐发生动脉硬化,内膜增厚、斑块形成,管腔狭窄。脑内小动脉硬化后,血流阻力增加,局部脑组织供血减少,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导致腔隙性梗塞灶的形成。动脉硬化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也是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重要发病基础。
(二)血液因素
血液成分的改变也可能参与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例如,高血脂患者血液中脂质成分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在脑内小动脉内形成血栓,导致血管闭塞,引发腔隙性梗塞。此外,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等血液系统疾病也可能增加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风险。
三、临床表现
(一)一般症状
1.无症状型: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仅在头颅影像学检查时发现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病灶。这类患者往往是在因其他疾病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时偶然发现的。
2.有症状型
纯运动性轻偏瘫:表现为一侧面部、上肢和下肢无力,不伴有感觉障碍、视觉障碍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患者可出现行走不稳、持物无力等情况,症状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达到高峰。
纯感觉性卒中: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肢体的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烧灼感等,一般没有运动功能障碍。感觉异常可累及半身,症状相对较为局限。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患者表现为一侧肢体无力伴有共济失调,如步态不稳、肢体动作不协调等。这种共济失调主要是由于病变累及了锥体束和锥体外系或小脑相关通路所致。
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构音不清、吞咽困难,一侧手轻度无力及精细运动障碍,如书写笨拙等。病变多位于脑桥基底部、内囊前肢及放射冠等部位。
四、影像学表现
(一)头颅CT
在头颅CT上,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病灶表现为类圆形、椭圆形或扇形的低密度影,边界清楚,直径一般在2-20毫米之间。病灶的密度低于周围正常脑组织,通常呈低密度改变。对于发病时间较短的病灶,可能在CT上显示不明显,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及进一步的MRI检查来明确诊断。
(二)头颅MRI
头颅MRI对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更为敏感,尤其是在早期病灶的显示上。在MRI的T1加权像上,病灶表现为低信号,T2加权像上表现为高信号。通过MRI可以更清晰地显示病灶的数量、位置及周围脑组织的情况,对于诊断和病情评估具有重要价值。例如,MRI能够更早发现一些微小的腔隙性梗塞灶,有助于早期干预和治疗。
五、危险因素及应对措施
(一)年龄因素
多发腔隙性脑梗塞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的弹性下降、动脉硬化的发生率增加,发病风险也随之升高。对于中老年人,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尤其是头颅影像学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以降低发病风险。
(二)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男性患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风险略高于女性,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女性在绝经后,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血管的调节功能可能发生变化,发病风险也会相应增加。女性应在绝经后更加注重血管健康的维护,如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调节内分泌等,从而降低患病风险。
(三)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高盐、高脂、高糖饮食是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危险因素。长期摄入过多盐分可导致血压升高,过多脂肪摄入易引起高血脂、动脉硬化,高糖饮食可导致血糖波动及肥胖等问题。因此,应倡导健康饮食,减少盐、油、糖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例如,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减少动物脂肪、油炸食品等的摄取。
2.运动:缺乏运动也是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危险因素之一。适量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压、血脂,增强血管弹性。中老年人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3.吸烟饮酒:吸烟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增加,增加血液黏稠度;过量饮酒可导致血压升高、血脂紊乱等,这些都会增加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风险。因此,应劝导吸烟者戒烟,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四)病史因素
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是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高危人群。对于这类患者,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例如,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者血压应<130/80mmHg);糖尿病患者应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及药物治疗等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高血脂患者应根据血脂情况选择合适的降脂药物,并通过饮食和运动来调节血脂水平。
六、治疗与预防
(一)治疗
1.基础疾病治疗:针对患者存在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进行相应治疗,如使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降糖药物控制血糖、降脂药物调节血脂等,这是预防多发腔隙性脑梗塞复发及进展的重要措施。
2.改善脑循环:可使用一些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如银杏叶制剂等,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组织的缺血状态。但药物的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
3.康复治疗:对于已经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患者,如存在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应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如针灸、推拿、运动疗法等)、作业治疗等,有助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例如,对于存在肢体无力的患者,通过运动疗法可以逐步恢复肢体的运动功能。
(二)预防
1.一级预防:针对没有发生过脑梗塞,但存在多发腔隙性脑梗塞高危因素的人群进行预防。主要措施包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前面提到的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早期发现潜在的血管病变等。
2.二级预防:对于已经发生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患者,预防复发是关键。除了继续控制基础疾病外,还应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以减少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同时,定期复查头颅影像学及相关生化指标,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