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球部霜斑样溃疡是消化性溃疡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形态上表现为十二指肠球部黏膜上散在的、似霜斑样的小溃疡病灶,直径一般较小,多在几毫米左右。常见病因为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酸分泌过多、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使用。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
大量研究表明,Hp感染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主要病因,也是霜斑样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Hp可破坏十二指肠黏膜的防御和修复机制,导致溃疡形成。例如,多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十二指肠球部霜斑样溃疡患者中Hp感染率显著高于非溃疡人群,通过根除Hp治疗后,溃疡复发率明显降低。
2.胃酸分泌过多
胃酸是引发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关键因素之一。胃酸分泌过多会持续侵蚀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当黏膜的防御能力不足以抵御胃酸的侵蚀时,就容易形成溃疡。比如,在一些精神紧张、压力大的人群中,可能会出现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导致胃酸分泌增加,增加了患霜斑样溃疡的风险。
3.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使用
长期服用NSAIDs类药物的人群,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从而容易引发十二指肠球部霜斑样溃疡。有研究统计,长期服用NSAIDs的患者发生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数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