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患者常出现持续性下腹疼痛,阴道分泌物显著增多,呈脓性或脓血性,可能伴有异味。患者需通过抗生素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治疗。

1、抗生素药物治疗
盆腔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需根据病原体检测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头孢克肟分散片、甲硝唑片、左氧氟沙星片等,通过口服或静脉给药控制感染。若合并支原体感染,可选用左氧氟沙星覆盖病原体;针对厌氧菌感染,甲硝唑效果显著。治疗期间需完成全程用药,避免自行停药导致耐药性。若伴发热或疼痛,可联合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症状,但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过敏反应。
2、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通过促进盆腔血液循环加速炎症吸收,适用于轻中度患者或术后康复。热敷可每日1-2次,每次15-20分钟,温度控制在40-45℃,避免烫伤;红外线照射需在专业机构进行,每次20分钟,10-15次为1疗程,治疗期间需避开月经期,体温超过38℃时应暂停。物理治疗需与抗生素联合使用,单独应用效果有限,可作为缓解疼痛和充血的辅助手段。
3、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形成盆腔脓肿或输卵管卵巢脓肿破裂的患者,需考虑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可清除脓液、分离粘连,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经阴道后穹窿穿刺引流适用于位置较低的脓肿;严重病例可能需行输卵管切除术或子宫全切术。术后需加强抗感染治疗,定期复查超声评估恢复情况,3个月内禁止盆浴和性生活,防止感染复发。
治疗期间避免自行停药或更换药物,性伴侣需同步接受检查。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和超声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复发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