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扩张伴粘液嵌塞是气道内粘稠痰液积聚形成栓塞,与气道感染炎症致分泌物增多排出障碍有关,有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等表现,可通过胸部X线、CT、支气管镜诊断,治疗需清除粘液、控制感染、治疗基础疾病,儿童和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支气管扩张伴粘液嵌塞是指支气管扩张的基础上,气道内出现粘稠痰液积聚形成栓塞的情况。其发病机制与气道感染、炎症导致气道分泌物增多且排出障碍有关,长期的气道炎症使气道黏膜分泌功能亢进,纤毛运动功能障碍,致使痰液不易排出,逐渐积聚形成粘液嵌塞。例如,长期反复的呼吸道感染会持续刺激支气管黏膜,引发一系列病理改变,促进粘液嵌塞的形成。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咳嗽:患者多有慢性咳嗽,且咳嗽程度可能较重,以咳出粘液嵌塞为缓解方式之一,部分患者咳嗽时可闻及痰液咳出的声响。
咳痰:咳出大量粘稠痰液,有时可呈胶冻状,若合并感染,痰液可变为脓性。
咯血: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咯血,与支气管扩张处的血管受到炎症刺激等因素有关,咯血量可多可少。
呼吸困难:当粘液嵌塞严重时,可影响气道通气功能,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活动后加重。
2.体征
肺部听诊可闻及固定性湿啰音,若存在粘液嵌塞,有时可闻及哮鸣音,这是由于气道部分阻塞引起的。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可见肺纹理增粗、紊乱,若有粘液嵌塞,可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的致密阴影,边界较清楚。
胸部CT:是诊断支气管扩张伴粘液嵌塞的重要手段,能清晰显示支气管扩张的部位、程度以及粘液嵌塞的情况,表现为支气管内的高密度影,呈“指套征”等特征性改变。
2.支气管镜检查:可直接观察支气管内的情况,明确是否存在粘液嵌塞,并可进行相应的治疗操作,如取出部分粘液等,但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需谨慎操作,充分评估风险。
四、治疗原则
1.清除粘液
体位引流:根据病变部位采取相应的体位,促进痰液排出,例如病变位于上叶肺尖,可采取坐位或半坐位;病变位于下叶背段,可采取俯卧位等。对于儿童患者,需由专业人员操作,注意体位变换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支气管镜治疗:对于较大的粘液嵌塞,可通过支气管镜进行吸引、灌洗等操作清除粘液,此方法对于改善气道通畅情况效果较为直接,但在操作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等情况。
2.控制感染:根据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如存在细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对其肝肾功能影响较小且适合儿童使用的抗生素,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3.治疗基础疾病:如患者存在哮喘等基础疾病,需同时进行相应治疗以控制基础疾病,减少气道炎症的发生,从而减少痰液的产生。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支气管扩张伴粘液嵌塞时,在体位引流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体位变换的幅度和力度,避免因体位不当导致患儿不适或发生意外。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严格按照儿童的体重、年龄等调整药物剂量,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如呼吸、咳嗽、咳痰等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功能减退,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由于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基础疾病,使用多种药物时需谨慎评估。体位引流时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体位和引流时间,避免因长时间引流导致老年人疲劳等情况。在清除粘液的操作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老年人的生命体征,确保操作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