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的致病因素包括性传播感染病原体如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及内源性病原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宫腔内手术操作消毒不严或术后护理不当可致感染,经期卫生不良使病原体易侵入盆腔,邻近器官炎症可直接蔓延,急性盆腔炎未彻底治疗会转为慢性盆腔炎。
一、病原体感染
1.主要病原体类型
性传播感染病原体是慢性盆腔炎的重要致病因素,如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这些病原体可通过性接触传播,在年轻、性生活活跃且无保护措施的女性中较为常见。例如,沙眼衣原体感染后,可长期潜伏在宫颈黏膜、输卵管黏膜等部位,引起慢性炎症反应。淋病奈瑟菌感染如果急性期未得到彻底治疗,也容易转为慢性,导致盆腔组织的持续炎症损伤。
内源性病原体也是常见原因,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这些病原体可来自女性生殖道内的正常菌群,当机体抵抗力下降、菌群失调等情况时,这些病原体大量繁殖并引发感染,进而导致慢性盆腔炎。例如,女性在月经期间、流产后等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的时期,内源性病原体容易趁机侵袭盆腔组织,引发炎症并逐渐转为慢性。
二、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
1.常见手术操作及感染机制
如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子宫输卵管造影术、宫腔镜检查等宫腔内手术操作。手术时如果消毒不严格,病原体可直接带入宫腔,引发感染。例如,刮宫术是一种有创操作,手术过程中器械与宫腔内组织的接触可能会将外界或阴道内的病原体带入宫腔,从而引起盆腔感染。术后如果患者不注意个人卫生,或者过早恢复性生活等,也会增加感染的风险,进而发展为慢性盆腔炎。不同年龄的女性都可能面临宫腔内手术操作相关的风险,尤其是生育年龄有宫腔操作需求的女性更需谨慎,术后要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护理。
三、经期卫生不良
1.经期卫生对盆腔炎的影响
女性在月经期间,宫颈口处于开放状态,此时如果使用不洁的卫生巾、卫生棉条,或者进行性生活等,都容易使病原体侵入盆腔。例如,使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卫生巾,其表面可能携带大量细菌等病原体,在月经期间,经血是良好的培养基,病原体容易在这种环境下滋生繁殖,并通过开放的宫颈口进入盆腔,引发炎症。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在经期都需要注意卫生,尤其是青春期女性,对经期卫生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少,更需要加强宣教,指导其正确使用卫生巾等经期用品,避免在经期进行性生活等不良行为。
四、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
1.邻近器官炎症的蔓延途径
例如阑尾炎、腹膜炎等邻近器官的炎症可通过直接蔓延引起盆腔炎症。阑尾与女性盆腔相邻,阑尾炎症如果没有及时治疗,炎症可蔓延至盆腔,引起盆腔的慢性炎症。腹膜炎如果是由于腹腔内其他器官的感染扩散引起,也可能波及盆腔组织。对于有邻近器官炎症的患者,尤其是本身有基础疾病如阑尾炎的患者,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治疗邻近器官的炎症,以防止炎症蔓延至盆腔导致慢性盆腔炎。不同性别都可能面临邻近器官炎症蔓延的情况,但女性由于盆腔解剖结构的特点,相对更容易受到邻近器官炎症的影响。
五、盆腔持续存在的炎症
1.急性盆腔炎未彻底治疗转为慢性
急性盆腔炎患者如果未能得到及时、彻底的治疗,炎症可迁延不愈,转为慢性盆腔炎。例如,急性盆腔炎发作时,患者出现下腹部疼痛、发热等症状,如果没有采用规范的抗生素治疗疗程,病原体未能被完全清除,炎症就会持续存在,盆腔组织长期处于炎症刺激状态,导致纤维组织增生、粘连等病理改变,进而发展为慢性盆腔炎。不同年龄的急性盆腔炎患者都有转为慢性的可能,尤其是年轻女性,如果急性盆腔炎治疗不规范,更易发展为慢性,对其生殖健康产生长期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