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呼吸衰竭需多方面措施。一般治疗与支持包括依呼吸衰竭类型氧疗,病情重时机械通气并精准调参数;治疗基础病因要针对肺部感染选对应药物,针对心源性等心血管疾病积极治疗;改善呼吸肌功能可通过呼吸训练和营养支持;还要防治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不同年龄人群治疗时需考虑其生理特点调整相关措施。
一、一般治疗与支持
氧疗:根据呼吸衰竭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氧疗方式。对于Ⅰ型呼吸衰竭,可给予较高浓度(>35%)的氧,通过鼻导管或面罩吸氧,维持血氧分压(PaO)在60mmHg以上;Ⅱ型呼吸衰竭则需要低浓度(<35%)持续吸氧,避免二氧化碳潴留进一步加重。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导致的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低浓度吸氧可防止因缺氧完全纠正后,呼吸中枢失去低氧血症的刺激而导致呼吸抑制。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氧疗时需注意氧流量的精确控制,儿童的氧流量要根据体重等情况谨慎调整,避免氧中毒等不良后果。
呼吸支持:病情较重者可能需要机械通气,包括无创正压通气和有创正压通气。无创正压通气适用于神志清楚、能配合的呼吸衰竭患者,如急性心源性肺水肿导致的呼吸衰竭,可改善通气和氧合;有创正压通气则用于无创通气失败、病情严重的患者。在机械通气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节潮气量、呼吸频率、吸呼比等参数,不同年龄、病情的患者参数设置不同,儿童的肺功能与成人不同,需要更精准的参数调整以避免肺损伤等并发症。
二、治疗基础病因
针对肺部感染:如果呼吸衰竭是由肺部感染引起,需明确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然后选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例如,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病毒性肺炎可能需要抗病毒药物。不同年龄人群的感染病原体谱有所差异,儿童常见病毒感染如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治疗药物选择需考虑儿童的肝肾功能和药物代谢特点,避免使用对儿童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
治疗心血管疾病:对于心源性肺水肿导致的呼吸衰竭,要积极治疗心血管疾病,如控制心力衰竭,使用利尿剂减轻心脏前负荷等。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心血管疾病,在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心肾功能的影响,调整药物剂量需更加谨慎。
三、改善呼吸肌功能
呼吸训练:对于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可进行呼吸训练,如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可增加气道外口段阻力,防止气道过早陷闭,减少呼气功耗;腹式呼吸可增强膈肌肌力和耐力。对于不同年龄和病情的患者,呼吸训练的强度和方式可适当调整,儿童进行呼吸训练时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以适合其发育阶段的方式进行。
营养支持:良好的营养状态有助于改善呼吸肌功能。患者需要摄入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对于不能经口进食或进食不足的患者,可给予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支持。不同年龄人群的营养需求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营养支持要保证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摄入以满足生长和恢复的需要;老年人则要注意控制热量摄入,避免肥胖加重呼吸肌负担,但又要保证足够的营养维持呼吸肌功能。
四、防治并发症
防治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呼吸衰竭常伴有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如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等,以及钾、钠、氯等电解质紊乱。要及时监测血气分析和电解质情况,根据结果进行纠正。例如,呼吸性酸中毒时,主要通过改善通气来纠正,必要时可使用碱性药物;对于电解质紊乱,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充相应的电解质,如低钾血症时补充钾盐,但补充速度和剂量要谨慎,尤其对于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不同年龄人群在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时要考虑其生理特点,儿童的酸碱调节能力较弱,纠正时更要缓慢、精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