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出荨麻疹需从避免诱因、一般对症处理、药物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应对。要寻找规避过敏原,管理生活环境;做好皮肤护理,用炉甘石洗剂等缓解瘙痒;使用抗组胺药物等治疗,婴儿等特殊人群用药更谨慎,过敏体质小孩需留意诱因并监测过敏原。
一、避免诱因
1.寻找并规避过敏原:小孩出荨麻疹首先要积极寻找可能的过敏原,如食物(常见的有鱼虾、坚果、牛奶、鸡蛋等)、吸入物(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感染因素(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感染)、药物(如青霉素、头孢等)以及环境因素等。可以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过敏原检测(如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来明确过敏原,然后让小孩避免接触这些过敏原,这是预防荨麻疹复发和缓解症状的重要基础,因为持续接触过敏原会导致荨麻疹反复发生或症状加重,尤其对于有明确过敏原接触史的小孩,规避过敏原至关重要。
2.注意生活环境管理: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卫生,定期打扫房间、更换床单被套等,减少尘螨滋生;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小孩接触刺激性物质,如化学洗涤剂等,营造一个相对舒适、无明显过敏原刺激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小孩荨麻疹的恢复,因为不合适的生活环境可能会再次诱发荨麻疹发作,影响治疗效果。
二、一般对症处理
1.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用温水给小孩洗澡,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或沐浴露,洗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左右,水温以37℃-38℃为宜,过度清洁或使用刺激性产品可能会加重皮肤瘙痒等不适症状。
穿着宽松、柔软、棉质的衣物,减少衣物对皮肤的摩擦,防止皮肤受到进一步刺激,因为粗糙的衣物摩擦皮肤可能会诱发或加重荨麻疹的瘙痒症状,不利于皮肤的恢复。
2.缓解瘙痒:可以使用炉甘石洗剂等外用药物涂抹瘙痒部位,起到一定的止痒作用,但要注意避免小孩搔抓皮肤,防止皮肤破损引起感染。如果瘙痒明显,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抗组胺药物来缓解瘙痒,但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考虑小孩的年龄、体重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因为搔抓皮肤不仅会加重瘙痒,还可能导致皮肤损伤引发感染等并发症。
三、药物治疗
1.抗组胺药物:抗组胺药物是治疗荨麻疹的常用药物,如西替利嗪滴剂等(需根据小孩年龄、体重等选择合适剂型),其通过阻断组胺受体来减轻荨麻疹的症状,包括风团、瘙痒等。但在使用时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因为不同年龄段的小孩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代谢能力不同,要确保用药安全有效,一般来说,抗组胺药物可以缓解大多数小孩荨麻疹的症状,但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小孩是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如嗜睡、口干等。
2.其他药物:如果荨麻疹是由感染等因素引起,可能需要根据感染的类型使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但必须在明确感染情况后,由医生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使用及选择何种抗感染药物,因为盲目使用抗感染药物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而且要根据小孩的感染严重程度、年龄等因素来综合判断用药方案,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荨麻疹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但要严格掌握抗生素的使用指征和规范。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婴儿等特殊年龄段的小孩,由于其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治疗荨麻疹时要更加谨慎。在选择药物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婴儿肝肾功能等的影响,严格遵循儿科用药的剂量计算方法,避免使用可能对婴儿有较大不良反应的药物。同时,密切观察婴儿在治疗过程中的反应,如皮肤症状的变化、精神状态、进食情况等,一旦出现异常要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对于有过敏体质的小孩,在日常生活中要更加留意可能诱发荨麻疹的因素,定期进行过敏原监测,以便更好地预防荨麻疹的发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