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是发生在口腔黏膜组织的恶性肿瘤,常见类型有舌癌、牙龈癌、颊黏膜癌等,发病与吸烟、饮酒、咀嚼槟榔、病毒感染、紫外线照射、营养不良、口腔卫生不良等有关,高危人群包括年龄较大者、有不良生活习惯者等,诊断靠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活检,治疗有手术、放疗、化疗,预防要改变不良习惯、注意口腔卫生、避免紫外线过度照射、均衡饮食、定期口腔检查。
一、定义
口腔癌是发生在口腔黏膜组织的恶性肿瘤,包括唇癌、牙龈癌、舌癌、软硬腭癌、颌骨癌、口底癌、口咽癌、涎腺癌和上颌窦癌以及发生于颜面部皮肤黏膜的癌症等。
二、常见类型及表现
舌癌:常表现为舌部溃疡、肿块,伴有疼痛、舌运动受限,影响说话、进食和吞咽。
牙龈癌:多起源于牙龈黏膜,早期可见牙龈肿胀、溃疡,易出血,随后可累及牙槽骨,导致牙齿松动、疼痛。
颊黏膜癌:表现为颊部黏膜的肿块、溃疡,有疼痛,可侵犯深层组织。
三、发病原因
吸烟:烟草中的致癌物质可直接刺激口腔黏膜,长期吸烟会显著增加口腔癌的发病风险。例如,有研究表明,吸烟者患口腔癌的几率比不吸烟者高得多。
饮酒:酒精可作为致癌物的溶剂,促进致癌物进入口腔黏膜,长期大量饮酒与口腔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咀嚼槟榔:槟榔中含有的槟榔碱等成分具有细胞毒性,长期咀嚼槟榔会导致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进而增加口腔癌的发生风险,在一些槟榔流行地区,口腔癌的发病率与咀嚼槟榔的频率和时间呈正相关。
病毒感染:如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某些口腔癌的发生有关。
紫外线照射:长期暴露在强烈紫外线下,唇部皮肤黏膜可能发生癌变。
营养不良: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B等营养素,会影响口腔黏膜的正常代谢和修复,增加口腔癌的易感性。
口腔卫生不良:细菌、菌斑等长期堆积,易引发炎症,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可能导致癌变。
四、高危人群
年龄较大者:随着年龄增长,口腔黏膜的细胞修复能力下降,免疫功能减弱,口腔癌的发病风险增加,50-60岁以上人群相对更易患口腔癌。
有不良生活习惯者:长期吸烟、大量饮酒、咀嚼槟榔的人群。
口腔卫生差者:口腔清洁不到位,易滋生细菌、菌斑的人群。
有口腔癌家族史者:遗传因素可能使某些人对口腔癌的易感性增加。
长期紫外线暴露者:如长期从事户外工作,唇部经常受紫外线照射的人群。
五、诊断方法
临床检查:医生通过视诊、触诊检查口腔内的异常肿块、溃疡、硬结等情况。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了解颌骨骨质的破坏情况,如牙龈癌是否累及颌骨等。
CT检查:能清晰显示口腔癌病灶的大小、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对于口腔癌侵犯周围软组织、神经等情况显示更清晰。
病理活检:是确诊口腔癌的金标准,通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等。
六、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是口腔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等切除肿瘤组织,必要时还需进行淋巴结清扫术。
放射治疗:可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也可用于晚期口腔癌的姑息治疗,利用射线杀死癌细胞。
化学治疗:常用于晚期口腔癌或术后辅助治疗,通过药物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七、预防措施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避免长期咀嚼槟榔。
注意口腔卫生:保持良好的口腔清洁习惯,每天早晚正确刷牙,饭后漱口,定期洗牙。
避免紫外线过度照射:户外活动时使用遮阳帽、太阳镜、防晒霜等保护唇部和面部皮肤。
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等营养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保证营养均衡。
定期口腔检查: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