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7N9禽流感由其病毒引起具病原学特点传染源为携带病毒禽类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等易感人群普遍但从事相关人员等风险高临床有早期类似流感等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特点诊断靠接触史等结合检查鉴别需与多种疾病区分治疗有对症支持和抗病毒等措施预防分暴露前和后及特殊人群需关注。
一、病原学特点
H7N9禽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其病毒颗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径80-120nm,有囊膜,囊膜上有许多放射状排列的突起糖蛋白,分别是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和基质蛋白M2。该病毒对热敏感,56℃条件下30分钟可灭活,也可以被常见消毒剂如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灭活。
二、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源:主要为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目前已经发现鸡、鸭、鹌鹑等家禽及野鸟可感染该病毒并成为传染源。
2.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分泌物或排泄物等被感染,直接接触病毒也可被感染。目前还没有持续人传人的确切证据,但存在有限的人传人可能。
3.易感人群:一般人群普遍易感,从事禽类养殖、销售、宰杀、加工业等人员以及在发病前1周内接触过禽类者,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风险较高。不同年龄、性别均可感染,但一般来说,老年人、患有慢性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的人群感染后发生重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三、临床特点
1.症状表现:
早期症状类似普通流感,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大多持续在38℃以上,可伴有咳嗽、少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症状。
部分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在发病3-7天出现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性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可出现胸腔积液等表现。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重症患者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计数下降。
血生化检查:部分患者可出现肝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升高,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明显升高。
病原学检测:在患者呼吸道标本中可分离出H7N9禽流感病毒,实时荧光RT-PCR检测可发现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流行病学接触史主要是发病前1周内与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等有接触史。实验室检查中核酸检测阳性、病毒分离阳性等可明确诊断。
2.鉴别诊断:需要与季节性流感、细菌性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腺病毒肺炎等疾病进行鉴别。主要通过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及病原学检查等进行区分。
五、治疗原则
目前对于H7N9禽流感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和抗病毒治疗等。抗病毒治疗方面,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药物如奥司他韦等可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可能有效,但使用时需要严格遵循相关用药原则,同时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对于重症患者需要进行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综合治疗措施。
六、预防措施
1.暴露前预防:尽量避免接触活禽,尤其是有疫情报告地区的活禽;从事禽类相关职业的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如佩戴口罩、手套等;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等。
2.暴露后预防:接触禽类后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禽类接触史,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后更应密切关注病情变化,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尽快就医且避免延误。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后要更加重视,严格遵循医疗建议进行防护和治疗,以降低重症发生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