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溃疡是常见口腔黏膜疾病,由局部创伤、维生素缺乏等致口腔黏膜小浅缺损溃烂,一般不传染,靠临床表现诊断,局部治疗为主预后好;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5岁以下儿童易感,通过密切接触和飞沫传播,有特定临床表现,需实验室检查诊断,对症支持治疗,多数预后好,少数重症预后差。
一、定义与病因
口腔溃疡
定义: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指口腔内唇、颊、软腭等部位黏膜上形成的小而浅的缺损或溃烂。
病因:多与局部创伤(如咬伤、刷牙损伤等)、维生素缺乏(如维生素B族缺乏)、免疫力低下、精神紧张、食物过敏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儿童可能因饮食不均衡等导致维生素缺乏引发,成年人可能因工作压力大等致免疫力下降而发病。
手足口病
定义: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为主要特征。
病因:主要由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A16型、肠道病毒71型等)感染引起,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因为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且密切接触等传播方式易在儿童聚集场所传播。
二、临床表现
口腔溃疡
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上单个或多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溃疡,溃疡表面覆盖黄色假膜,周围黏膜红肿,有明显疼痛感,尤其在进食辛辣、过烫食物时疼痛加剧,一般不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除非是因严重感染等导致的重度口腔溃疡可能有低热等全身表现,各年龄段均可出现,儿童可能因不能准确表达疼痛等而表现为哭闹、拒食等。
手足口病
初期可能有低热、食欲减退、疲倦等非特异性症状,随后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或皮疹。手、足部位的皮疹多为红色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内疱疹多发生在舌、颊黏膜、硬腭等部位,破溃后形成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等症状,5岁以下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婴幼儿症状相对更明显。
三、传播途径
口腔溃疡
一般不具有传染性,主要是局部因素导致的黏膜损伤及相关因素引起,不存在病原体的传播,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主要因自身局部或全身因素发病。
手足口病
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如接触被肠道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餐具等;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如患儿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病毒,健康人吸入后可能被感染,5岁以下儿童是易感人群,在托幼机构等儿童聚集场所易造成暴发流行。
四、诊断方法
口腔溃疡
主要通过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医生查看口腔黏膜溃疡的部位、形态、周围情况等,一般结合患者有无局部创伤史、维生素缺乏史等即可初步诊断,无需特殊的实验室检查,除非是怀疑有免疫系统疾病等导致的反复口腔溃疡可能需要进一步进行血液等检查。
手足口病
除了根据临床表现(手、足、口腔疱疹等)外,还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如病毒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查等,通过检测肠道病毒的核酸或相应抗体来明确诊断,对于5岁以下出现手、足、口腔疱疹的儿童,首先考虑手足口病,需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确诊。
五、治疗与预后
口腔溃疡
治疗主要以局部治疗为主,促进溃疡愈合,缓解疼痛,可使用口腔溃疡贴膜、含漱液等,同时注意保持口腔清洁,补充维生素等,一般预后良好,轻症口腔溃疡1-2周可自愈,不同年龄人群治疗原则相似,但儿童用药需更加谨慎,优先选择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
手足口病
一般为自限性疾病,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如发热时进行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剂量等服用指导),口腔疼痛时可使用康复新液等缓解,注意隔离休息,避免交叉感染,大部分患儿预后良好,少数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可能出现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预后相对较差,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重症手足口病多见于低龄儿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