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炎的引发因素包括产后或流产后感染(与分娩或流产过程、产妇年龄有关)、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与宫内节育器放置取出、刮宫术等宫腔操作有关)、经期卫生不良(与经期性生活、使用不洁月经用品有关)、周围器官炎症蔓延(与宫颈炎、阑尾炎蔓延有关)及其他因素(与雌激素水平低下、全身性疾病有关)。
一、产后或流产后感染
分娩或流产过程因素:女性分娩后宫颈口未很好关闭,如经阴道分娩的产妇,产后恶露持续时间较长,若产妇体质虚弱,病原体容易侵入宫腔内,引起感染;自然流产、药物流产过程中阴道流血时间过长,宫腔内有残留组织等,都有利于细菌滋生感染,从而引发子宫内膜炎。例如,有研究表明,产后发生子宫内膜炎的风险与分娩方式、产后出血等情况相关,经阴道分娩且产后出血较多的产妇,子宫内膜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年龄因素:产妇年龄也是一个影响因素,高龄产妇产后发生子宫内膜炎的几率相对较高,因为高龄产妇身体的恢复能力相对较弱,免疫系统功能可能相对低下,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较差。
二、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
宫内节育器放置、取出等操作:在进行宫内节育器放置或取出手术时,如果手术器械消毒不严格,或者手术操作过程中没有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就容易将外界的细菌带入宫腔,引起子宫内膜炎症。比如,放置宫内节育器后,部分女性可能会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等情况,这为细菌感染提供了条件,从而增加子宫内膜炎的发生风险。
刮宫术等宫腔操作:如诊断性刮宫、人工流产刮宫等宫腔操作,会对子宫内膜造成一定的损伤,使子宫防御能力降低,细菌容易侵入感染。尤其是多次进行宫腔操作的女性,发生子宫内膜炎的可能性更大。不同年龄段的女性进行宫腔操作后发生感染的风险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育龄期女性相对更关注宫腔操作对生育的影响,但任何年龄段进行宫腔操作都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来降低感染风险。
三、经期卫生不良
经期性生活:女性在月经期间,宫颈口处于开放状态,此时进行性生活,细菌很容易逆行感染,通过宫颈进入宫腔,引发子宫内膜炎。例如,有调查显示,经期有性生活的女性患子宫内膜炎的几率明显高于没有经期性生活的女性。
使用不洁月经用品:使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卫生巾、卫生棉条等月经用品,或者经期不及时更换月经用品,会导致外阴、阴道长期处于潮湿环境,细菌滋生,增加子宫内膜感染的机会。不同生活方式的女性在经期卫生习惯上存在差异,一些生活方式不规律、卫生意识淡薄的女性更容易因经期卫生不良而患上子宫内膜炎。
四、周围器官炎症蔓延
宫颈炎蔓延:宫颈部位的炎症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炎症可能会向周围组织蔓延,累及子宫内膜,引起子宫内膜炎。例如,慢性宫颈炎长期存在,炎症可以通过宫颈管向宫腔内扩散,导致子宫内膜发生炎症反应。
阑尾炎蔓延:阑尾与女性生殖器官相邻,当阑尾发生炎症时,炎症可直接蔓延至盆腔,波及子宫内膜,引发子宫内膜炎。尤其是阑尾炎症较重时,这种蔓延的风险更高。不同性别都可能发生周围器官炎症蔓延导致子宫内膜炎的情况,但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的特殊性,更容易受到周围器官炎症蔓延的影响。
五、其他因素
雌激素水平低下: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明显降低,子宫内膜薄,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引发子宫内膜炎。例如,绝经后的女性患子宫内膜炎的几率相对高于育龄期女性,因为雌激素水平低下使得子宫内膜的防御功能减弱。
全身性疾病:一些全身性疾病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力,从而增加子宫内膜炎的发生风险。比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包括子宫内膜炎。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都可能因全身性疾病而增加患子宫内膜炎的风险,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糖来降低感染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