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由伤寒杆菌引起,经消化道传播,潜伏期7-14天,有相应临床表现,可通过血常规、肥达反应、细菌培养诊断,一般治疗加用喹诺酮类等抗菌;斑疹伤寒包括流行性和地方性,分别由普氏、莫氏立克次体引起,经体虱或鼠蚤传播,有不同潜伏期、临床表现,通过血常规、外斐反应、立克次体分离诊断,一般治疗加用四环素类抗菌;儿童、孕妇、老年人感染时各有特殊考虑。
斑疹伤寒: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由普氏立克次体引起,地方性斑疹伤寒由莫氏立克次体引起。
传播途径方面
伤寒: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即经被伤寒杆菌污染的水或食物等传播。例如,若水源被伤寒患者粪便污染,健康人饮用后可能感染。
斑疹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主要通过体虱传播,人被感染体虱叮咬后,立克次体侵入人体致病;地方性斑疹伤寒主要通过鼠蚤传播,鼠蚤叮咬人后,莫氏立克次体可使人感染。
临床表现方面
伤寒:潜伏期一般为7-14天。临床特点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等。发热多为稽留热,体温可逐渐上升,持续1-2周后高峰明显。相对缓脉是指体温升高但脉搏增加不明显。部分患者皮肤会出现玫瑰疹,多见于病程7-14天,数量较少,一般在10个左右,多见于胸腹部。
斑疹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潜伏期约为10-14天,起病急骤,有高热、头痛、肌肉痛等症状,发热多为稽留热或弛张热,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开始为鲜红色充血性斑丘疹,后可变为暗红色,数量较多,可融合,多先出现于躯干,然后迅速蔓延至四肢。地方性斑疹伤寒症状相对较轻,潜伏期约为1-2周,发热一般为中等热度,皮疹出现时间稍晚,数量相对较少,形态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较轻。
诊断方面
伤寒:可通过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血清学检查中肥达反应阳性有辅助诊断价值,一般“O”抗体效价≥1:80,“H”抗体效价≥1:160时有诊断意义;细菌培养是确诊伤寒的依据,可从血液、骨髓、粪便、尿液等标本中培养出伤寒杆菌。
斑疹伤寒: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多正常,血小板可减少;血清学检查中外斐反应有重要诊断价值,普氏立克次体感染时,患者血清可与变形杆菌OX发生凝集反应,抗体效价≥1:160有诊断意义,莫氏立克次体感染时与变形杆菌OXk发生凝集反应;立克次体分离可从患者血液等标本中分离出相应立克次体。
治疗方面
伤寒:
一般治疗:患者需隔离,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抗菌治疗:首选喹诺酮类药物,如氧氟沙星等,也可选用头孢菌素类等药物。
斑疹伤寒:
一般治疗:患者需灭虱或灭蚤等处理,卧床休息,加强护理等。
抗菌治疗:首选四环素类药物,如多西环素等。
特殊人群考虑
儿童:儿童感染伤寒或斑疹伤寒时,症状可能不典型。例如儿童伤寒,发热可能不如成人典型,玫瑰疹出现率较低,在诊断和治疗时需更加谨慎,用药时要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儿童感染斑疹伤寒时,也需注意其肝肾功能等对药物的代谢能力,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且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孕妇:孕妇感染伤寒或斑疹伤寒时,治疗需特别谨慎。例如孕妇感染伤寒,使用抗菌药物时要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一般喹诺酮类药物可能影响胎儿软骨发育,应避免使用,需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药物;孕妇感染斑疹伤寒时,四环素类药物可透过胎盘影响胎儿牙齿和骨骼发育,也应避免使用,需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伤寒或斑疹伤寒后病情可能较重,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在诊断时要全面检查,治疗时要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状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加强支持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