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积液治疗包括病因治疗,感染性胸腔积液中结核性胸膜炎需抗结核及必要时抽液,化脓性胸膜炎用敏感抗生素并抽脓;恶性胸腔积液针对原发肿瘤治疗,还可胸腔内注射药物;胸腔穿刺抽液可减轻压迫、助明确性质;胸腔闭式引流用于积液量大持续存在者;手术治疗有胸膜固定术等,对反复恶性胸腔积液可用,还有因特殊情况的其他手术,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因治疗
感染性胸腔积液:
结核性胸膜炎:需进行抗结核治疗,常用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等,抗结核治疗要遵循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的原则。对于结核性胸膜炎伴有胸腔积液较多的患者,在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可适当进行胸腔穿刺抽液,以缓解症状,一般每周抽液2-3次,直到胸腔积液完全吸收。不同年龄的患者在抗结核治疗时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剂量调整,儿童用药需根据体重计算合适剂量,老年人可能因肝肾功能减退需要调整药物剂量。
化脓性胸膜炎:主要是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的种类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苯唑西林等,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等。同时要进行胸腔穿刺抽脓,可每日或隔日进行胸腔穿刺,引流脓液,促进肺复张。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由于其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控制需要更加积极,且在使用抗生素时要注意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小、安全性高的药物,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恶性胸腔积液:
对于恶性肿瘤引起的胸腔积液,首先要针对原发肿瘤进行治疗,如手术、化疗、放疗等。同时可进行胸腔内注射药物,如化疗药物(如顺铂等)、生物调节剂(如白细胞介素-2等),以抑制胸腔积液的生成。对于老年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身体状况相对较差,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其耐受能力,化疗药物的剂量可能需要适当调整,且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营养状况,给予营养支持治疗。对于儿童恶性胸腔积液较为罕见,一旦发生需要多学科协作,综合评估病情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二、胸腔穿刺抽液
目的:减轻胸腔积液对肺组织的压迫,缓解呼吸困难等症状;通过对胸腔积液进行化验检查,有助于明确胸腔积液的性质,从而进一步指导治疗。
操作方法:一般选择胸腔积液较多的部位进行穿刺,通常在胸部X线或B超定位下进行。穿刺时要严格无菌操作,穿刺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出汗、心悸、胸部压迫感或剧痛、昏厥等胸膜反应时,应立即停止操作,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操作时的注意事项有所不同,儿童在穿刺时要更加安抚其情绪,避免因不配合导致意外发生;老年人可能因心肺功能较差,在穿刺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三、胸腔闭式引流
适用情况:对于胸腔积液量较大且持续存在,或者需要持续引流胸腔积液的患者,如脓胸、恶性胸腔积液等。
操作及注意事项:通过置入胸腔闭式引流管,将胸腔内的液体持续引流出来。在放置引流管时要注意保持引流管的通畅,避免扭曲、堵塞。对于婴幼儿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需要更加精细的操作,要注意固定好引流管,防止滑脱,并且要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等变化。老年人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后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定期对引流装置进行消毒等处理。
四、手术治疗
胸膜固定术:对于反复发生的恶性胸腔积液,可采用胸膜固定术,通过化学性或机械性的方法使脏层和壁层胸膜粘连,以消除胸腔积液的产生空间。常用的化学性固定剂如滑石粉等,机械性方法可通过胸腔镜手术等进行操作。对于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较大手术的患者需要谨慎选择该治疗方式,儿童一般不首先考虑胸膜固定术这种治疗方式。
其他手术:如因先天性胸导管异常等导致的胸腔积液,可能需要进行手术修复胸导管等。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在手术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评估,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