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传染性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不具传染性的肺部慢性传染病,病因与细菌毒力、数量及人体免疫力等有关,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靠影像学、PPD试验、痰液检查等,治疗遵抗结核原则且不同人群用药需谨慎,预防要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常通风及对高危人群评估后预防性服药。
病因
结核分枝杆菌是引发非传染性肺结核的病原体。人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是否发病取决于细菌的毒力、数量以及人体的免疫力等因素。当人体免疫力较强时,感染的结核分枝杆菌可能被控制,处于潜伏感染状态,进而发展为非传染性肺结核;若人体免疫力较弱,则可能发展为具有传染性的肺结核。例如,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更易出现潜伏感染进而发展为非传染性肺结核的情况;而长期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其免疫力也会受到影响,增加了患非传染性肺结核的风险。
临床表现
非传染性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对不典型,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肺部有结核病灶;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咳嗽,一般为干咳或少量白痰,咳嗽症状可能持续较长时间;还可能伴有乏力、低热,体温一般在37.5℃左右,可伴有盗汗,即夜间睡眠时出汗较多;有些患者会有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表现。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表现可能略有差异,比如儿童患者可能除了上述症状外,还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可能会因为身体免疫力的波动,使症状略有变化,但总体表现与其他人群类似。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是常用的筛查方法,可发现肺部的结核病灶,表现为肺部的斑片状阴影、结节状阴影等;胸部CT检查对于发现早期、微小的结核病灶以及判断病灶的性质等比X线更具优势,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病变的部位、范围等情况。例如,通过胸部CT可以准确判断结核病灶是处于渗出期、增殖期还是纤维化期等不同阶段。
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通过在前臂皮内注射结核菌素,观察注射部位的反应来判断是否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如果PPD试验结果为阳性,提示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但不能区分是传染性还是非传染性肺结核;强阳性结果对于诊断有一定的提示意义。不过,该试验会受到卡介苗接种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假阳性或假阴性情况。
痰液检查:虽然非传染性肺结核患者痰液中一般不含有结核分枝杆菌,但有时也需要进行痰液检查来排除其他肺部疾病。如果多次痰液检查均未发现结核分枝杆菌,结合其他检查结果有助于考虑非传染性肺结核的可能。
治疗原则
非传染性肺结核的治疗主要是抗结核药物治疗,遵循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的原则。常用的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对于老年人,由于其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用药时需要更加谨慎,要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儿童患者在使用抗结核药物时,要根据体重等因素调整药物剂量,并且要注意药物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密切关注儿童的一般状况;女性患者在治疗期间如果处于孕期或哺乳期,用药需要特别谨慎,要充分评估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例如,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像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
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空气中结核分枝杆菌的浓度。尤其是在人员密集的场所,如学校、办公室等,定期通风换气很重要。
对于有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风险的人群,如与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免疫力较低的人群等,可以在医生的评估下考虑预防性服用抗结核药物,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例如,与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的儿童,由于其免疫力相对较弱,在医生评估后可能需要进行预防性抗结核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