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患者需从多方面进行管理,包括避免危险因素如戒烟、避免空气污染;规范治疗与监测,遵医嘱用药、定期监测肺功能;进行呼吸康复训练,如呼吸操和运动锻炼;合理饮食,保证营养摄入、控制体重;预防呼吸道感染,接种疫苗、注意个人卫生等,以稳定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一、避免危险因素
1.戒烟:吸烟是慢阻肺的主要危险因素,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持续损伤气道和肺组织。无论患者处于慢阻肺的哪个阶段,戒烟都能显著延缓肺功能下降的速度。对于男性患者,戒烟可减少肺部进一步受损的风险;女性患者同样如此,戒烟能改善呼吸状况,提高生活质量。有长期吸烟史的患者,应坚决彻底戒烟,可借助戒烟门诊、戒烟药物等辅助手段。
2.避免空气污染:雾霾天气时尽量减少外出,若必须外出需佩戴合格的防护口罩。在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改善空气质量。长期处于污染环境中的患者,如工作环境粉尘多等,要尽量改善工作环境,减少有害颗粒和气体的吸入,这有助于稳定慢阻肺病情,降低急性加重的发生频率。
二、规范治疗与监测
1.遵循医嘱用药:患者需长期规律使用药物,如支气管舒张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能缓解症状、减少急性加重发作。不同年龄的患者用药需注意可能的差异,老年患者可能对药物不良反应更敏感,用药时要密切关注身体反应。例如使用吸入性药物时,要正确掌握吸入方法,保证药物有效到达肺部。
2.定期监测肺功能:定期到医院进行肺功能检查,通过肺功能监测能了解病情的发展变化,医生可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对于有慢阻肺家族史的患者,更应定期监测,以便早期发现病情变化。
三、呼吸康复训练
1.呼吸操训练:包括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等。腹式呼吸可增强膈肌活动度,增加肺通气量。患者取平卧位或半卧位,一手放于胸部,一手放于腹部,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下陷,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2-3次。缩唇呼吸是通过缩唇缓慢呼气,延长呼气时间,减少气道塌陷,一般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或1:3,每次练习10-15分钟,每天3-4次。不同年龄的患者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训练强度,老年患者可适当缩短每次训练时间,逐渐增加次数。
2.运动锻炼: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步行、慢跑、太极拳等。运动能提高心肺功能,增强体质。开始运动时强度要低,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例如步行可从每次10-15分钟开始,每周3-5次,然后逐渐增加到每次30分钟左右。运动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过度疲劳,若出现呼吸困难加重等不适要立即停止运动。
四、合理饮食
1.保证营养摄入:患者应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热量和维生素。蛋白质可选择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热量可通过碳水化合物如米饭、面食等提供,维生素可从新鲜蔬菜和水果中获取。对于食欲不佳的患者,可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老年患者由于消化功能可能减弱,食物应做得软烂易消化。例如早餐可吃鸡蛋羹、燕麦粥,午餐和晚餐可吃清蒸鱼、软米饭搭配蔬菜等。
2.控制体重:维持合适的体重,过重会增加呼吸肌负担,过轻则会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锻炼来控制体重在合适范围,体质指数(BMI)保持在18.5-23.9之间较为适宜。
五、预防呼吸道感染
1.接种疫苗: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每年接种一次,能有效预防流感病毒感染引发的慢阻肺急性加重。肺炎球菌疫苗可根据自身情况接种,一般适合65岁以上老人、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等。不同年龄的患者接种疫苗的注意事项不同,如儿童接种疫苗的剂量和禁忌与成人不同,要遵循疫苗接种的相关规定。
2.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在接触公共物品后、饭前便后要及时洗手。在呼吸道疾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患者自身要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防止受凉感冒,因为呼吸道感染是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常见诱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