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病原菌侵入血流繁殖产毒致全身性感染综合征,脓毒症是宿主对感染反应失调致危及生命器官功能障碍,前者主要由细菌引起,后者病原体多样;病理生理机制上脓毒症更复杂;临床表现脓毒症强调器官功能障碍;诊断标准脓毒症有新指南且需排除非感染因素;治疗脓毒症更强调早期目标导向等;不同人群中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各有特点,儿童免疫未完善易发病且治疗需考虑生理特点,老年人表现不典型、病情进展快、用药需调方案,妊娠期女性治疗要考虑胎儿安全性。
脓毒症:是宿主对感染反应失调而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感染是脓毒症发生的前提,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
病理生理机制方面
败血症:主要是病原菌在血液中大量繁殖,释放毒素,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细菌毒素可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大量释放,引起发热、寒战、心动过速等一系列全身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脓毒症:感染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失调,除了有炎症介质的大量释放外,还涉及凝血系统的激活等复杂病理过程。机体在抗感染的同时,过度的免疫反应会损伤自身组织器官,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如脓毒症性心肌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其病理生理过程更为复杂,涉及多个系统和环节的相互作用。
临床表现方面
败血症:起病可急可缓,常见症状有高热、寒战,皮肤可能出现瘀点,还可能有肝脾肿大等表现。严重时可出现神志改变、尿量减少等感染性休克的表现。血液培养可发现病原菌。
脓毒症:除了有败血症类似的发热、寒战等感染表现外,更强调器官功能障碍的表现,如脓毒症相关的急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脓毒症相关性急性肾损伤表现为尿量减少、血肌酐升高等。患者可能存在更明显的全身炎症反应导致的多系统受累表现。
诊断标准方面
败血症:主要依据血培养阳性结果,同时结合临床表现。血培养检出病原菌是确诊败血症的金标准,此外还需要结合患者的感染中毒症状等综合判断。
脓毒症:2016年脓毒症-休克国际指南提出了脓毒症的诊断标准,包括感染证据以及存在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2分,同时需要排除非感染因素导致的器官功能障碍。感染证据可以是临床感染表现结合实验室或影像学检查提示感染,如白细胞计数异常、C反应蛋白升高等。
治疗方面
败血症:主要是针对病原菌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血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同时进行支持对症治疗,如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等。
脓毒症:治疗除了抗感染外,更强调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包括液体复苏以恢复组织灌注,纠正器官功能障碍等。对于存在脓毒症休克的患者,需要进行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等更积极的支持治疗措施,治疗涉及多学科综合治疗,需要密切监测器官功能并及时干预。
不同人群特点
儿童:儿童败血症和脓毒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感染后更易发展为败血症或脓毒症。儿童脓毒症可能会更快出现器官功能障碍,在诊断和治疗上需要更加谨慎,抗感染治疗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调整药物剂量,液体复苏等支持治疗也需要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如儿童的血容量相对较少,液体复苏的速度和量需要精确计算。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基础疾病较多,发生败血症或脓毒症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如发热不明显等,但病情进展往往较快,容易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在治疗时,抗感染药物的选择需要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减退情况,药物代谢减慢,需要调整用药方案,支持治疗方面需要更密切监测心、肺、肾等重要器官功能。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发生脓毒症时,需要特别注意对胎儿的影响。治疗时抗感染药物的选择要考虑对胎儿的安全性,液体复苏等治疗也需要兼顾母体和胎儿的情况,因为任何对母体的不良影响都可能传递给胎儿,需要在保障母体病情控制的同时最大程度保障胎儿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