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通过粪-口等途径传播,有相应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可通过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来预防,不同人群在甲肝相关方面有不同特点。
一、病原学特点
甲型肝炎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属,病毒呈球形,无包膜,核心为单股正链RNA。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能耐受低温、乙醚等,在-20℃环境中可存活数年,在pH3.0的条件下也能存活。
二、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患者在潜伏期末和急性期早期粪便中排出病毒量最多,是传染性最强的时期。
2.传播途径
粪-口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例如接触被患者粪便污染的水源、食物等。比如,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水源如果被人群饮用,就可能引起暴发流行;食用被污染的未煮熟的贝壳类海产品等也可感染。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用具、玩具等,再经口感染,这种传播方式多在散发性发病中起作用。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产生持久免疫力。儿童和青少年发病率相对较高,因为他们的卫生习惯相对较差,且免疫系统发育相对不够完善。
三、临床表现
1.潜伏期:一般为15~50天,平均28天。
2.急性期表现
黄疸型:病程可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黄疸前期多有发热、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等症状,本期持续1~21天,平均5~7天;黄疸期可出现尿色加深,随后出现巩膜、皮肤黄染,黄疸约2~4周达高峰,此时发热减退,部分患者可有大便颜色变浅等表现;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黄疸消退,肝脾恢复正常,本期持续2周至4个月,平均1个月。
无黄疸型:症状相对较轻,很多患者没有明显的黄疸表现,仅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等,容易被忽视,在流行病学调查中更具隐蔽性。
四、诊断方法
1.血清学检查
抗HAVIgM:是诊断甲型肝炎最常用的指标,发病后1~4周即可在血清中检出,是早期诊断甲型肝炎的特异性指标。
抗HAVIgG:出现较晚,但可长期存在,阳性表示既往感染过甲型肝炎病毒。
2.病毒核酸检测:可检测患者粪便、血清中的HAVRNA,对于早期诊断和确定病毒感染情况有重要意义。
五、治疗原则
甲肝是自限性疾病,治疗以休息、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为主。一般不需要抗病毒治疗,通过适当休息,保证充足的热量和维生素摄入,大多数患者可在3~6个月内康复。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如出现重型肝炎表现,需要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疗措施,如支持治疗、防治并发症等。
六、预防措施
1.管理传染源:对患者应早期隔离,隔离期为自发病日起3周。对隐性感染者也要加强管理,避免其成为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提倡喝开水,食用的贝类海产品等要确保煮熟。
加强粪便管理:防止粪便污染水源、食物等,对患者的粪便等污染物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3.保护易感人群
主动免疫:接种甲型肝炎疫苗是预防甲型肝炎的有效手段。疫苗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AV抗体,保护效果良好。儿童、青少年以及高危人群(如食品行业从业人员、接触甲型肝炎患者的人员等)应接种甲肝疫苗。
被动免疫:可使用人丙种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主要用于接触甲型肝炎患者的易感儿童等,一般在接触后2周内注射,可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但被动免疫的保护时间较短。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甲肝的发生、发展和预防中都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容易感染甲肝,且感染后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所以更需要做好预防接种等措施;对于有基础肝脏疾病的患者,感染甲肝后病情可能更易加重,需要更加重视甲肝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治疗;长期在卫生条件较差环境生活或有不良饮食卫生习惯的人群,感染甲肝的风险相对较高,应特别注意切断传播途径相关措施的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