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感染由β属冠状病毒引起,症状多样,传播力强,靠核酸等检测诊断,轻普通型可居家对症支持,重危型需住院,部分有长新冠且老人等重症风险高;普通感冒由多种病毒致,上呼吸道症状为主,传播慢、散发,可自愈;流感由流感病毒引,冬春流行,起病急多高热,靠抗原等诊断,早用抗流感药,高危人群易并发症,三者在病原体、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各有特点。
普通感冒:多种病原体均可引起,如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常见的有200多种不同的病毒株。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包括甲型、乙型、丙型流感病毒等,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
临床表现方面
新冠感染:症状多样,常见有发热、干咳、乏力,部分患者会出现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不同年龄段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症状相对不典型,部分以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新生儿感染者症状可不典型,常表现为发热或低体温、精神萎靡、拒乳、呼吸急促等。
普通感冒: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症状,如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也可表现为咳嗽、咽干、咽痒或灼热感,甚至鼻后滴漏感。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头痛。症状相对较轻,病程较短,通常5-7天可自愈。
流感:起病急,多为高热(体温可达39-40℃),伴畏寒、寒战,还可出现头痛、肌痛、全身不适、乏力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等。部分患者症状可自行缓解,但少数会出现肺炎等并发症。儿童流感(1-12岁)常伴有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新生儿流感常常表现为嗜睡、拒奶、呼吸暂停等。
流行病学方面
新冠感染:传播能力较强,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还可经气溶胶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接种疫苗和感染后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随着时间推移免疫力会有一定下降,病毒还可能不断变异。
普通感冒:传播速度相对较慢,以散发为主,常在气候突变时多发。人群普遍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感染后免疫力不持久,不同病毒株感染可反复发病。
流感:呈季节性流行,一般冬春季高发。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一定免疫力,但持续时间较短,且不同型别之间无交叉免疫。
诊断方法方面
新冠感染:主要通过核酸检测(如实时荧光RT-PCR等方法)来确诊,还可结合血清学检测(如抗体检测等)、影像学检查(如胸部CT等)综合判断。
普通感冒:主要根据临床表现,一般无需特殊实验室检查即可初步诊断,若要鉴别病因可能会进行病毒分离等,但临床较少常规开展。
流感:可通过流感病毒抗原检测、核酸检测等方法进行诊断,快速抗原检测可初步筛查,核酸检测能更准确确定是否为流感病毒感染及具体型别等。
治疗与预后方面
新冠感染:轻型和普通型患者多可居家隔离治疗,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如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或使用适宜的退热药物(需考虑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用药禁忌等),同时密切监测病情变化。重型、危重型患者需住院治疗,治疗包括呼吸支持、循环支持、免疫调节等多种措施。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但部分患者可能会有长期症状(即“长新冠”),存在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等重症风险较高,预后相对较差。
普通感冒: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缓解症状,注意休息、多饮水,多数可自愈,预后通常良好。
流感:确诊后应尽早(发病48小时内)进行抗流感病毒治疗,常用药物有奥司他韦等(需注意儿童的用药剂量等情况),同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退热、止咳等。大多数无并发症的流感患者预后良好,病程呈自限性,但高危人群易发生肺炎等并发症,预后较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