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是常见皮肤黏膜过敏性疾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病因包括内在的自身免疫、遗传、内分泌及外在的食物、药物、感染、环境等因素,可据临床表现诊断,也可通过实验室检查辅助,治疗用抗组胺药等,预防需避免诱因、增强体质及特殊人群注意。
一、定义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黏膜过敏性疾病,主要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二、临床表现
1.症状特点
风团:表现为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红色或白色风团,发作突然,数小时内可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新的风团可陆续出现,此起彼伏。风团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如躯干、四肢、面部等。
瘙痒: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瘙痒程度因人而异,可轻可重。
2.病程分类
急性荨麻疹:病程在6周以内,起病较急,常由食物、药物、感染等因素诱发,风团一般在数天内消退。
慢性荨麻疹:病程超过6周,反复发作,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病因较难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内分泌、精神等因素有关。
三、病因
1.内在因素
自身免疫:部分患者存在自身免疫异常,体内可产生针对自身肥大细胞等的抗体,导致肥大细胞活化,释放组胺等介质,引起荨麻疹。例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合并荨麻疹的风险可能增加。
遗传因素:某些类型的荨麻疹可能与遗传有关,如有家族史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其发病可能与基因易感性相关。
内分泌因素:如月经周期、妊娠等内分泌变化可能诱发或加重荨麻疹。女性在月经前或妊娠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导致荨麻疹发作。
2.外在因素
食物:常见的诱发食物有鱼、虾、蟹、蛋类、牛奶等动物性蛋白,以及草莓、芒果、菠萝等植物性食物。食物中的添加剂、防腐剂等也可能引起荨麻疹。
药物:许多药物可引起荨麻疹,常见的有青霉素、磺胺类、解热镇痛类、血清制剂等。药物引起的荨麻疹可表现为固定型药疹等特殊类型。
感染:各种病毒感染(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肝炎病毒感染等)、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扁桃体炎等)、寄生虫感染(如蛔虫、钩虫、疟原虫等感染)都可能诱发荨麻疹。
环境因素:吸入物如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真菌孢子等,接触物如某些化妆品、洗涤剂、金属饰品等,温度变化(冷、热)、日光照射等环境因素均可诱发荨麻疹。
四、诊断
1.根据临床表现:典型的荨麻疹根据风团发作的病史及表现,如风团的形态、颜色、发作及消退特点等,一般可作出初步诊断。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急性荨麻疹伴有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慢性荨麻疹嗜酸性粒细胞可能增高。
自身抗体检测:对于慢性荨麻疹患者,可检测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甲状腺自身抗体等,以排查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因素。
变应原检测:可通过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方法,检测患者是否对某些食物、吸入物等变应原过敏,有助于明确病因。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可缓解瘙痒和风团症状。对于病情严重、伴有喉头水肿等危急情况的患者,可使用肾上腺素等急救药物。
2.预防
避免诱因:尽量明确并避免接触诱发荨麻疹的因素,如避免食用已知过敏的食物,避免接触可疑的药物、化妆品等,注意保暖,避免冷热刺激,保持室内清洁,减少吸入过敏原等。
增强体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助于预防荨麻疹的发生。例如,每周进行3-5次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
特殊人群注意:儿童患者应特别注意避免接触可能的过敏原,由于儿童皮肤较娇嫩,用药需谨慎,尽量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和药物。孕妇患荨麻疹时,用药需更加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因为某些药物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老年人患荨麻疹时,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减退,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用药时需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