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保暖、饮水)、控制感染(细菌感染选抗生素、病毒感染对症)、镇咳祛痰(用祛痰药,慎选镇咳药)、平喘治疗(用支气管舒张剂、茶碱类药物)、其他治疗(氧疗、中医中药治疗),各治疗需根据患者不同年龄、基础疾病等情况调整。
一、一般治疗
休息与保暖: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因为寒冷刺激可能会加重呼吸道黏膜的充血、水肿,导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症状加重。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气温及时增减衣物,营造温暖舒适的居住环境;对于老年患者,本身体温调节能力较差,更要特别注意保暖。
饮水:多饮水可以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一般建议每天饮水1500-2000ml左右,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摄入量可根据其身体状况适当调整。儿童患者要少量多次饮水,防止一次饮水过多引起呛咳;老年患者如果有心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饮水需遵循医生指导,避免饮水过多加重心脏负担。
二、控制感染
根据病原菌类型选择药物:如果是细菌感染,可根据痰涂片、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常见的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例如,对于社区获得性轻度感染的成年患者,可选用阿莫西林等青霉素类药物;对于中度感染或有耐药风险的情况,可能会选用头孢呋辛等头孢菌素类药物。但对于儿童患者,使用抗生素需更加谨慎,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滥用。
病毒感染的处理:如果是病毒感染,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但对于一些特殊病毒感染引起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如流感病毒,可在发病早期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等,但需注意药物的适用年龄等情况,儿童使用奥司他韦有相应的剂量规定。
三、镇咳祛痰
祛痰药物:可使用溴己新等药物,溴己新能使痰液中的黏多糖纤维分解断裂,降低痰液黏度,促进痰液排出。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咳嗽反射较弱,使用祛痰药物更有助于痰液排出,减少痰液在气道内潴留引起的感染等并发症。儿童患者使用祛痰药物时要选择适合儿童剂型的药物,并且注意剂量。
镇咳药物:一般不主张常规使用镇咳药物,但对于剧烈干咳影响休息和睡眠的患者,可适当使用镇咳药物,如右美沙芬等。但要注意,对于有痰的患者,使用镇咳药物可能会导致痰液潴留,加重感染,所以需谨慎使用。儿童患者使用镇咳药物更要严格按照年龄和体重等调整剂量,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四、平喘治疗
支气管舒张剂:常用的有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等,可通过激动气道平滑肌的β受体,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缓解喘息症状。对于有基础心肺疾病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患者,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可以改善通气功能。老年患者使用支气管舒张剂时要注意药物可能引起的心悸等不良反应,儿童患者使用时要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
茶碱类药物:如氨茶碱等,也具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同时还有一定的兴奋呼吸中枢和利尿作用。但氨茶碱的治疗窗较窄,不良反应较多,使用时要密切监测血药浓度,对于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由于其药物代谢能力与成人不同,更要谨慎使用,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五、其他治疗
氧疗:对于有低氧血症的患者,如血气分析提示氧分压低于60mmHg,要给予氧疗。可通过鼻导管吸氧,氧流量一般为1-3L/min。老年患者和合并心肺基础疾病的患者更需要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根据血氧情况调整氧疗方式和氧流量。儿童患者进行氧疗时要注意吸氧的舒适度和安全性,避免氧流量过大对儿童呼吸道造成损伤。
中医中药治疗:一些中医中药方剂或中成药对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如麻杏石甘汤等,但需在中医医师的辨证论治下使用。中医治疗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对于不同年龄、体质的患者,用药有所不同。例如,老年患者体质较弱,用药时要注意兼顾扶正与祛邪;儿童患者用药要选择适合儿童的中药制剂,并且注意药物的性味和剂量对儿童脾胃等功能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