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发作有寒战、高热、大汗等表现及周期性发作特点,寒战因疟原虫代谢产物致热原作用机体应激所致,儿童寒战更烦躁不安,有疟病史者寒战更迅速;高热由疟原虫裂殖子释放致热原使体温急剧升高,性别对高热程度和持续时间影响不大,生活方式健康者耐受相对好,有严重疟疾病史者高热更凶猛;大汗是机体散热致体温下降,儿童大汗易电解质紊乱需补水电解质,性别影响不大,生活方式水分摄入足者不易脱水,有肾脏基础病者大汗需关注肾功能;间日疟等发作周期因疟原虫种类不同而异,儿童周期可能不典型,性别无影响,生活方式影响不大,不规范抗疟治疗者周期可不典型。
年龄因素:儿童患者在发生寒战时可能表现得更为烦躁不安,因为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完善,对体温变化的感知和表达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和生命体征变化,及时采取保暖等措施,但要注意避免过度保暖影响病情观察。
病史因素:有疟疾病史的患者再次发作时,寒战可能会相对更迅速地出现,因为机体对疟原虫的感染有一定的记忆,但再次感染时病情的严重程度可能因个体差异而不同。
高热
体温表现:寒战之后体温迅速上升,可达39℃-40℃甚至更高。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发育繁殖,大量裂殖子释放到血液中,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致热原,导致体温急剧升高。
性别差异:一般来说,性别对高热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影响不大,但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生理时期,机体的免疫力等可能会有一定波动,不过在疟疾发作的高热表现上没有明显的特异性差异。
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健康、免疫力正常的患者在高热时,身体的耐受程度相对较好,但仍需要及时采取降温措施。而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如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高热可能会对机体各器官功能产生更明显的影响,需要更密切地监测体温和器官功能变化。
病史因素:曾经有过严重疟疾发作经历的患者,再次发作时高热可能来势更凶猛,持续时间可能更长,并且更容易出现高热惊厥等并发症,需要加强监护和及时干预。
大汗
出现过程:高热持续一段时间后,患者会开始大量出汗,体温逐渐下降。这是因为致热原的作用逐渐减弱,机体通过出汗来散热,以恢复正常体温。
年龄因素:儿童患者在大汗时,由于皮肤娇嫩,出汗过多容易导致电解质紊乱,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要注意给儿童更换干爽的衣物,避免着凉,同时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和尿量等,以判断是否有脱水等情况发生。
性别差异:性别对大汗时的生理影响不大,但女性患者在大汗后如果处于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要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卫生,防止发生感染等情况。
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中水分摄入充足的患者,在大汗时相对不容易出现脱水等情况,而水分摄入不足的患者则更容易发生脱水。所以在疟疾发作出现大汗时,无论何种生活方式的患者都需要适当补充水分。
病史因素:有肾脏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大汗时由于体液大量丢失,可能会对肾脏功能产生影响,需要更加关注尿量、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周期性发作
发作周期:间日疟和卵形疟的发作周期约为48小时,三日疟约为72小时,恶性疟的发作周期不太规则,可短至24-48小时,也可长达36-48小时。这是因为不同种类的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周期不同,导致发作的间隔时间有所差异。
年龄因素:儿童患者由于机体的免疫系统和生理功能与成人不同,疟疾发作的周期性可能不如成人典型,有时可能会出现发作周期紊乱的情况,需要结合其他临床表现综合判断病情。
性别差异:性别对疟疾发作的周期性没有明显影响,不同性别的患者疟疾发作的周期性主要取决于感染的疟原虫种类和个体的免疫等因素。
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疟疾发作的周期性影响不大,但如果患者在发作周期内有不规律的作息等情况,可能会影响身体的整体状态,但不会直接改变疟疾发作的固有周期。
病史因素:曾经接受过不规范抗疟治疗的患者,可能会导致疟原虫在体内的发育周期发生改变,从而使发作的周期性变得不典型,增加了诊断和治疗的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