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炎分为急性和慢性,病因有感染和非感染因素,急性表现为起病急有上感症状等,慢性起病缓有咳嗽咳痰等表现,诊断靠体格检查、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急性对症和病因治疗,慢性发作期控制感染等,缓解期增强体质,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分类
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可分为急性支气管炎和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通常由病毒、细菌等感染引起;慢性支气管炎则多与长期吸烟、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暴露、空气污染等因素有关。
二、病因
感染因素:病毒是急性支气管炎的主要病原体,如鼻病毒、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细菌感染可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常见的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中,感染也是重要因素,急性发作期多由病毒、细菌感染所致。
非感染因素:长期吸烟是慢性支气管炎最主要的高危因素,烟草中的化学物质可损伤气道上皮细胞,使纤毛运动减弱、巨噬细胞吞噬功能降低等,从而引发炎症。职业粉尘及化学物质,如烟雾、变应原、工业废气及室内空气污染等,接触浓度过高或时间过长,均可能促进支气管炎的发生。此外,空气污染中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可损伤气道黏膜上皮,使纤毛清除功能下降,黏液分泌增加,为细菌感染创造条件。
三、临床表现
急性支气管炎:起病较急,通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鼻塞、流涕、咽痛等,随后出现咳嗽,初为干咳或少量黏液痰,随后痰量增多,咳嗽加剧,偶伴痰中带血。可有胸骨后疼痛,全身症状一般较轻,可有低热、乏力等。
慢性支气管炎:缓慢起病,病程长,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咳嗽一般晨间明显,白天较轻,睡前有阵咳或排痰。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痰,偶可带血,清晨排痰较多。喘息或气急明显者常提示有肺气肿等并发症。
四、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急性支气管炎早期可无明显阳性体征,有时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在肺部听到散在干、湿啰音,部位不固定,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可在背部或双肺底听到干、湿啰音,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
实验室检查:急性支气管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正常,由细菌感染引起者,可伴有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比例可增高。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痰涂片或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影像学检查:急性支气管炎胸部X线检查大多正常或仅有肺纹理增粗。慢性支气管炎早期X线检查可无异常,反复发作者可出现肺纹理增粗、紊乱等改变,呈网状或条索状、斑点状阴影,以双下肺明显。
五、治疗原则
急性支气管炎:主要是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有咳嗽、咳痰时,可使用止咳祛痰药物,如氨溴索等;若有气喘,可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等;由细菌感染引起者,可适当选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以控制感染、祛痰止咳、平喘为主。控制感染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祛痰止咳药物同急性支气管炎;平喘可使用茶碱类、β受体激动剂等药物。缓解期主要是增强体质,预防复发,如戒烟、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其他有害颗粒、加强锻炼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支气管炎时,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观察体温、呼吸等情况。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用药需谨慎,应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明显影响的药物,且剂量需根据体重精确计算。同时,儿童咳嗽排痰能力较弱,需帮助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
老年人:老年人患支气管炎时,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在治疗时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老年人咳嗽反射较弱,痰液不易排出,要鼓励其多饮水,稀释痰液,必要时可进行雾化吸入辅助排痰。
孕妇:孕妇患支气管炎时,用药需特别谨慎,以免影响胎儿。应尽量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如多饮水、多休息、清淡饮食等。若病情需要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