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隔离、休息、饮食)、对症治疗(降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病原治疗(选择抗菌药物),还有特殊人群(儿童、老年、孕妇)注意事项,不同人群治疗需考虑各自特点,如儿童慎用影响骨骼发育药物、老年考虑基础病和药物相互作用、孕妇选对胎儿安全药物并监测母婴情况。
一、一般治疗
1.隔离: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患者需进行隔离,防止疾病传播。这是因为伤寒杆菌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隔离能有效控制传染源。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隔离措施的执行应根据其生活环境和接触人群进行调整,例如儿童患者的隔离需要考虑其家庭环境中的其他成员,确保隔离环境相对独立且能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
2.休息:患者需要充足的休息,以帮助身体恢复。休息可减少身体的能量消耗,有利于免疫系统对抗伤寒杆菌。不同年龄的患者休息需求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可能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来保证生长发育和身体恢复,应营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成年人则要保证每天有足够的休息时长,一般建议7-8小时以上的睡眠,同时避免过度劳累的活动。
3.饮食: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发热期间患者食欲可能不佳,应提供营养丰富且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如米粥、面条、新鲜蔬菜水果等。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其年龄调整食物的质地和种类,确保营养摄入满足生长发育需求;对于有基础疾病或特殊饮食需求的患者,如糖尿病合并伤寒的患者,需要在保证伤寒治疗饮食的基础上,兼顾糖尿病的饮食控制,遵循低糖、高纤维等原则。
二、对症治疗
1.降温:当患者体温较高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适用于大多数患者,尤其要注意低龄儿童使用药物降温可能存在风险,优先选择物理降温。对于成年人,若物理降温效果不佳且体温超过38.5℃等情况,可在遵循循证医学的基础上谨慎考虑是否使用合适的退热措施,但儿童患者要严格避免不恰当的降温药物使用。例如,儿童皮肤娇嫩,温水擦浴时要注意水温适宜,避免过冷或过热刺激皮肤。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根据患者的水电解质检查结果,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伤寒患者可能因发热、腹泻等原因导致水电解质丢失,需要准确评估其丢失情况并进行补充。不同年龄患者的水电解质补充量和速度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对水电解质紊乱的耐受能力较差,补充时要更加谨慎,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防止过快过多补充导致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加重病情;成年人则可根据具体的血生化指标合理调整补充量和速度。
三、病原治疗
1.抗菌药物选择:目前治疗伤寒的常用抗菌药物有喹诺酮类等。喹诺酮类药物对伤寒杆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例如,儿童患者一般不首选喹诺酮类药物,因为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等,会选择其他相对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如第三代头孢菌素等,但需根据具体病情和个体情况来确定。在选择抗菌药物时,要依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来合理选用,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感染伤寒后,病情变化可能较为迅速,要密切观察其体温、精神状态等变化。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在用药方面要格外谨慎,严格遵循儿科用药的安全原则,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的药物。同时,要注意儿童的营养支持,保证其摄入足够的营养以促进身体恢复。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往往伴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伤寒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情况。用药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加重基础疾病。例如,老年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代谢的影响,适当调整药物剂量或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老年患者的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需要加强护理和营养支持。
3.孕妇患者:孕妇感染伤寒需要特别谨慎,药物的选择要权衡对胎儿的影响。一些抗菌药物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所以要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药物进行治疗。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确保母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