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由HAV引起,经粪-口传播,潜伏期15-50天,多为急性肝炎,抗HAVIgM可诊断,通过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接种疫苗预防;乙肝由HBV引起,传播途径有血液、母婴、性传播,潜伏期6周-6个月,有多种临床类型,“乙肝两对半”和HBVDNA可辅助诊断,通过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接种疫苗预防;丙肝由HCV引起,经血液等传播,潜伏期2-26周,部分急性转慢性,抗HCV需结合HCVRNA诊断,目前无有效疫苗,通过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预防。
乙肝:由乙肝病毒(HBV)引起,HBV属嗜肝DNA病毒科。
丙肝:由丙肝病毒(HCV)引起,HCV属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
传播途径方面
甲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如污染的水源、食物等可引起暴发流行,日常生活接触多为散发性发病。
乙肝: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如输血、共用注射器等)、母婴传播(母亲围生期传播给婴儿)、性传播。
丙肝:主要经血液传播,如输血、共用注射器、不洁医疗操作等,性传播及母婴传播也是传播途径,但相对乙肝较少见。
临床特点方面
甲肝:
潜伏期:一般为15-50天。
临床类型:急性肝炎为主,分为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极少发展为慢性肝炎。
预后:多数患者可完全康复,病程呈自限性。
乙肝:
潜伏期:一般为6周-6个月。
临床类型:包括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等。慢性乙肝患者病情迁延,有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风险。
预后:部分急性乙肝患者可慢性化,慢性乙肝患者病情有轻重不同,重型乙肝预后差。
丙肝:
潜伏期:一般为2-26周。
临床类型:急性丙肝症状相对较轻,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约50%-85%的急性丙肝可转为慢性丙肝,慢性丙肝也有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可能。
实验室检查方面
甲肝:
血清学检查:抗HAVIgM是诊断甲肝的特异性指标,发病后1-4周即可在血清中检出,阳性提示近期感染甲肝。
病毒核酸检测:血清或粪便中可检测到HAVRNA,但临床一般较少用核酸检测来诊断甲肝。
乙肝:
血清学检查(“乙肝两对半”):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表示感染了乙肝病毒;乙肝表面抗体(抗HBs)阳性表示对乙肝有免疫力,可能是接种疫苗后或既往感染恢复后;乙肝e抗原(HBeAg)阳性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乙肝e抗体(抗HBe)阳性表示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乙肝核心抗体(抗HBc)阳性表示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或现症感染。
病毒核酸检测(HBVDNA):可定量检测乙肝病毒载量,反映病毒复制情况,对于评估病情、判断传染性及指导抗病毒治疗有重要意义。
丙肝:
血清学检查:抗HCV是筛查丙肝的指标,但抗HCV阳性需进一步做HCVRNA检测来确诊是否为现症感染。
病毒核酸检测(HCVRNA):可定量检测丙肝病毒载量,反映病毒复制情况,对于诊断丙肝、评估病情及指导抗病毒治疗至关重要。
预防方面
甲肝:
管理传染源:对甲肝患者要早期隔离,隔离期限自发病日起3周。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食、饮水及粪便管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等。
保护易感人群:可接种甲肝疫苗,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AV抗体,有效预防甲肝。
乙肝:
管理传染源:对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管理,乙肝患者需根据病情进行隔离或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要避免从事某些特定职业(如托幼机构、饮食服务等)。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血源管理,严格筛查献血员;推行安全注射;注意个人卫生,不共用剃须刀、牙刷等。
保护易感人群: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新生儿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同时对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等)也应接种乙肝疫苗。
丙肝:
管理传染源:对丙肝患者进行管理,早期发现患者并进行隔离治疗。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血源管理,严格筛查献血员;避免不洁医疗操作;避免共用注射器等。
保护易感人群: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预防丙肝,主要通过切断传播途径来预防,如避免高危行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