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扩张的诊疗包括明确诊断(通过问诊、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控制感染(依病原体选抗生素,注意特殊人群)、清除气道分泌物(呼吸训练、体位引流、机械排痰)、咯血处理(一般处理、药物治疗,注意特殊人群)、预防复发(增强免疫力、避免诱发因素、定期复查)。
一、明确诊断
详细问诊: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包括咳嗽、咳痰的情况,如咳嗽持续时间、咳痰量、痰液颜色等,还会了解患者是否有发热、咯血等伴随症状,以及既往的呼吸道疾病史、吸烟史等生活方式相关信息。例如,若患者长期大量咳脓痰,且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需高度怀疑支气管扩张并感染。
影像学检查:胸部高分辨CT是诊断支气管扩张的重要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支气管扩张的部位、范围等情况。通过CT能观察到支气管是否呈柱状、囊状扩张等形态改变,同时若发现有炎症表现,如肺部存在斑片状阴影等,可辅助判断合并感染的情况。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了解患者是否有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提示存在感染。痰培养加药敏试验有助于明确感染的病原体,并指导抗生素的选用。
二、控制感染
根据病原体选择抗生素:如果痰培养提示细菌感染,会根据常见致病菌及药敏结果选用合适抗生素。例如,若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选用抗假单胞菌活性的头孢菌素(如头孢他啶等)、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等)或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等)抗生素;若为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对于合并厌氧菌感染的情况,可能需要加用抗厌氧菌药物,如甲硝唑等。
注意特殊人群:儿童患者使用抗生素需更加谨慎,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调整药物剂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老年患者可能肝肾功能减退,用药时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并适当调整药物剂量。
三、清除气道分泌物
呼吸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如缩唇呼吸,通过缩唇呼气增加气道阻力,延缓气道塌陷,利于痰液排出;腹式呼吸可增强膈肌运动,帮助改善呼吸功能,促进痰液排出。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可在医生指导下协助进行呼吸训练。
体位引流:根据支气管扩张的部位采取相应的体位进行引流,使病变部位处于高处,引流支气管开口处于低处,借助重力作用促进痰液排出。例如,病变位于上叶尖段时,采取坐位或直立位;病变位于上叶后段或下叶背段时,采取俯卧位,头低脚高;病变位于下叶基底段时,采取仰卧位,头低脚高。但体位引流需注意,有严重呼吸困难、心力衰竭等情况的患者不宜采用。
机械排痰:对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患者,可采用机械排痰设备,如振动排痰机等,通过振动胸部,促进痰液松动排出。儿童患者使用机械排痰时要注意调节合适的力度和频率,避免造成不适。
四、咯血的处理
一般处理:少量咯血时,患者需休息,消除紧张情绪,可适当给予止咳药物,如复方甘草合剂等,但需避免使用强镇咳药,以免导致痰液引流不畅。中到大量咯血时,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取患侧卧位,防止血液流入健侧肺引起窒息。
药物治疗:可使用止血药物,如垂体后叶素,能收缩血管,减少肺血流量,从而达到止血目的,但高血压、冠心病、孕妇禁用;也可使用酚妥拉明等血管扩张剂,对于不宜使用垂体后叶素的患者适用。
特殊人群注意:儿童咯血时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窒息等危险情况;老年患者咯血时要注意其心肺功能状况,止血治疗过程中需监测心、肺功能变化。
五、预防复发
增强免疫力:鼓励患者适当运动,如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散步、太极拳等,增强体质;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的食物;对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使用免疫调节剂。
避免诱发因素:告知患者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粉尘等;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节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戒烟,吸烟是支气管扩张的重要危险因素,戒烟可减少对气道的刺激,降低复发风险。
定期复查:建议患者定期进行胸部CT等检查,监测支气管扩张的变化情况以及是否有新的感染等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