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包括多种部位炎症,多由病原体感染等引起,有不同症状及妇科检查表现,靠综合判断诊断,以抗生素治疗为主;宫颈炎分急慢性,急性由特定菌感染等致,慢性可迁延等,有相应症状及检查表现,靠检查等诊断,急性以抗生素治,慢性可物理或药物治,特殊人群妊娠期、哺乳期、绝经后女性发生时各有不同处理考量。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盆腔炎:女性上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等,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以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炎最常见。
宫颈炎:是子宫颈发生的炎症,包括子宫颈阴道部炎症及子宫颈管黏膜炎症。
二、病因
盆腔炎:多由病原体感染引起,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厌氧菌等,常发生在性活跃期妇女,尤其是有多个性伴侣、性生活过频、经期性交者易发病。此外,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下生殖道感染上行蔓延等也可导致盆腔炎。
宫颈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宫颈炎主要由沙眼衣原体及淋病奈瑟菌感染所致;慢性宫颈炎可由急性宫颈炎迁延而来,也可由病原体持续感染所致,病原体与盆腔炎类似,另外,卫生不良、雌激素水平低下、阴道异物长期刺激等也可引起慢性宫颈炎。
三、临床表现
盆腔炎:症状差异较大,轻者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常见症状为下腹痛、阴道分泌物增多,腹痛为持续性,活动或性交后加重,若病情严重可出现发热甚至高热、寒战、头痛、食欲缺乏等。月经期发病可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若有脓肿形成,可有下腹包块及局部压迫刺激症状,如膀胱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尿痛)、直肠刺激症状(腹泻、里急后重感和排便困难)等。
宫颈炎:急性宫颈炎大部分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呈黏液脓性,阴道分泌物刺激可引起外阴瘙痒及灼热感,也可出现经间期出血、性交后出血等症状。慢性宫颈炎多无症状,少数患者可有阴道分泌物增多,淡黄色或脓性,性交后出血,月经间期出血,偶有分泌物刺激引起外阴瘙痒不适。
四、妇科检查表现
盆腔炎:妇科检查时可见宫颈举痛、子宫压痛、附件区压痛。若有输卵管卵巢脓肿,可触及附件区包块,压痛明显。
宫颈炎:急性宫颈炎可见宫颈充血、水肿、黏膜外翻,有黏液脓性分泌物附着甚至从宫颈管流出,宫颈触痛,触之易出血。慢性宫颈炎可表现为宫颈糜烂样改变、宫颈肥大、宫颈息肉、宫颈腺囊肿等。
五、诊断方法
盆腔炎:主要根据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常规中白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阴道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找到病原体,超声检查有助于发现盆腔积液、输卵管增粗等。
宫颈炎:根据妇科检查所见宫颈局部改变,结合阴道分泌物检查、病原体检测等明确诊断。阴道分泌物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病原体检测可发现是否有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等感染。
六、治疗原则
盆腔炎:主要为抗生素药物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抗生素治疗可清除病原体,改善症状及体征,减少后遗症。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初始治疗往往需静脉给药,常用药物有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等联合甲硝唑等。
宫颈炎:急性宫颈炎以抗生素治疗为主,根据不同病原体选用相应抗生素。慢性宫颈炎可采用物理治疗(如激光、冷冻、微波等)或药物治疗(局部应用抗炎药物等),但需先排除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
七、特殊人群情况
妊娠期:盆腔炎和宫颈炎在妊娠期发生时需谨慎处理,因为药物选择需考虑对胎儿的影响。盆腔炎治疗时应选用对胎儿影响小的抗生素;宫颈炎若有症状需及时治疗,避免炎症上行感染影响妊娠结局,治疗药物选择也需权衡利弊。
哺乳期:哺乳期发生盆腔炎或宫颈炎时,药物治疗需考虑药物是否可通过乳汁影响婴儿。选择抗生素时应选用哺乳期相对安全的药物,必要时暂停哺乳或调整用药方案,同时要密切观察婴儿情况。
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低下,生殖道抵抗力下降,发生宫颈炎时症状可能不典型,且需警惕是否有恶性病变,盆腔炎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治疗上需注意药物的选择及剂量,要综合考虑全身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