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疼痛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包括月经期子宫疼痛(因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致痛经)和孕期子宫疼痛(孕早期着床及子宫圆韧带牵拉痛,孕中晚期假宫缩,规律宫缩伴异常需就医)。病理性有妇科炎症(子宫内膜炎、盆腔炎致下腹疼痛等)、子宫器质性病变(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癌致相应疼痛)、其他原因(异位妊娠、盆腔肿瘤扭转或破裂致剧烈疼痛等),出现子宫疼痛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治疗,需考虑个体差异保障医疗安全和效果。
一、生理性子宫疼痛
(一)月经期子宫疼痛
女性在月经期间,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可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状态,从而出现痛经,这是最常见的生理性子宫疼痛情况。一般青春期女性较为常见,与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异常有关,疼痛多集中在下腹部,常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疼痛程度因人而异,部分女性疼痛较为剧烈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二)孕期子宫疼痛
1.孕早期:受精卵着床时可能会引起子宫轻微的刺痛或隐痛,一般疼痛较轻微,持续时间短,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随着孕周增加,子宫增大,子宫圆韧带被牵拉,也会导致下腹部一侧或双侧出现牵拉痛,多发生于体位变动时,如突然站立、行走较快等情况。
2.孕中晚期:假宫缩也较为常见,表现为不规则的子宫收缩,特点是宫缩频率不一致,持续时间短、间歇时间长且无规律,常在夜间出现,清晨消失,这种宫缩不会使宫颈口扩张,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但如果出现规律宫缩(间隔5-6分钟,持续30秒以上)且伴有阴道流血、流水等情况,则可能是先兆流产或早产的征兆,需及时就医。
二、病理性子宫疼痛
(一)妇科炎症引起的子宫疼痛
1.子宫内膜炎:多发生于产后、流产后或宫腔操作后,病原体感染子宫内膜引起炎症。患者主要表现为下腹部疼痛,多为持续性隐痛或胀痛,伴有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且有异味等症状。育龄期女性是高发人群,尤其是有宫腔操作史、性生活活跃的女性更容易患病。
2.盆腔炎: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等,炎症累及子宫时可引起下腹部疼痛,疼痛可分为持续性和间歇性,活动或性交后疼痛加重,常伴有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等表现。盆腔炎可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女性生殖健康,多见于性活跃的生育期女性。
(二)子宫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子宫疼痛
1.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当黏膜下肌瘤刺激子宫收缩,或肌瘤红色变性时,可出现下腹部疼痛。黏膜下肌瘤患者多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而肌瘤红色变性时除了腹痛还可伴有发热。各个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病,多见于30-50岁女性。
2.子宫腺肌病:主要是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所致,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主要症状是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和逐渐加重的进行性痛经,疼痛位于下腹正中,常于月经前1周开始,直至月经结束。
3.子宫内膜癌:多见于老年女性,主要症状为绝经后阴道流血,还可伴有下腹部疼痛,早期疼痛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癌肿累及周围组织或压迫神经时可出现下腹部持续性胀痛或刺痛。
(三)其他原因引起的子宫疼痛
1.异位妊娠: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称为异位妊娠,其中输卵管妊娠最为常见。当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时,患者突感一侧下腹部撕裂样疼痛,常伴有恶心、呕吐,若腹腔内出血较多,还可出现头晕、乏力、晕厥等休克表现,多见于有停经史、性生活活跃的生育期女性。
2.盆腔肿瘤扭转或破裂:如卵巢肿瘤蒂扭转,患者突然出现一侧下腹部剧烈疼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甚至休克,妇科检查可触及压痛明显的肿块;卵巢肿瘤破裂时,患者也会出现突然的下腹部疼痛,伴有腹膜刺激征等表现,各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生,有卵巢肿瘤病史的女性更易出现此类情况。
当出现子宫疼痛时,应及时就医,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妇科检查、超声检查、血液检查等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方式及有相关病史的女性,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其个体差异,以保障医疗安全和治疗效果。



